△头戴簪花的游客在福建省泉州市蟳埔村游览。图片来源:新华社

3月23日,网络数据平台显示,《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超153亿,哪吒系列电影内地总票房突破200亿元。与此同时,电影周边产品更是持续火爆,供不应求。一些线下门店电影联名手办大面积卖断货,有消费者感叹:“以前总是看到国外的周边产品排长队,现在买自家的周边比看电影还难。”

国潮文创消费的持续火爆,是一次波澜壮阔的经济实践,更是一场静水深流的文化回溯:当年轻人为国产文创彻夜排队时,他们追逐的不仅是商品本身,也是对中华文化基因的认同与重构。这场以国潮为载体的消费热潮,将传统文化的深邃底蕴转化为现代生活的审美符号。

国潮消费的兴起,本质上是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译。从《黑神话:悟空》将小西天悬塑艺术转化为震撼的游戏场景,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呼应当代青年精神,文化生产者通过对传统元素的解构与重组,创造出既具东方美学特质又契合现代价值观的文化产品。这种创造性转化不仅体现在内容层面,更延伸至技术维度。当故宫文创年收入突破15亿元、汉服产业规模超百亿时,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中的厚重玻璃墙背后的静态展品,而是成为可触摸、可穿戴、可互动的文化新形态,这种“活态传承”正是当下青年群体塑造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可的生动写照。

青年一代成长于中国经济腾飞与文化复兴的交汇期,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国潮消费的创造者,其消费选择早已超越功能需求,转向情感价值与文化认同的追寻。《2024年度青年国潮品牌强国观察报告》显示,78.9%的年轻人更愿为融入国潮元素的产品买单,这种偏好催生了“新中式”服装设计、非遗手作电商等创业浪潮。在西安大唐不夜城,身着汉服的青年主播通过短视频将盛唐气象传向世界;在浙江龙泉,“95后”匠人用直播重塑青瓷烧制技艺的当代价值。在青年一代身上,令人更欣喜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然而,在欣喜之余,我们仍需警惕符号化消费的浅表性风险。非遗保护、版权交易等制度设计仍待完善;如何合理利用文化资源与商业化之间的边界仍需把握,文化生产者必须在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间找到平衡。唯有如此,国潮消费的热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息传承方能双向奔赴,在全球化语境下谱写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新篇章。

作者:张家铭

文字编辑:张家铭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