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人类前行的动力,更是历史真切的见证。

古人吃什么、怎么吃、用什么吃,古代遗址中的美食与烹饪器具、文献记载中的饮食礼仪、壁画中的饮食场景、民间流传的饮食习俗……在“民以食为天”的华夏大地,从先秦到明清,中国的每段历史进程都曾被食物撬动,我们熟悉的食物都曾有波澜壮阔的过往。

肉类熟食让成汤军队“无敌于天下”,周代列鼎制度标志着饮食礼制的高峰;汉武帝以麦继粟,为战胜匈奴打下了坚实基础,定型于唐代的“北麦南稻”格局则流传至今;宋元发达的海上贸易使茶文化在西洋蔚然成风,大航海时代辣椒、番薯、玉米的引入又养育了明清繁盛的人口。食物的历史就是文明的历史,食物的滋味就是历史的余味。

从食物看历史——跟随考古学者张良仁教授,以饮食为中轴,以朝代为线索,透视中国历史的嬗变;在舌与箸的方寸间,重演中华文明的万年进程。


《吃的中国史》,张良仁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市井珍馐与饮食业的发达

宋人极为喜爱面食。花样百出的面制品也是城市中日常售卖的食物,人们常统称它们为“饼”。北宋黄朝英的《靖康缃素杂记》云:“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三者都相当流行。城中居民往往可以在“坐贾”和穿梭在城中的“行商”处买到面食。《水浒传》描写的武大郎沿街卖炊饼,在北宋的城市中是十分常见的景象。苏轼笔下“碧油煎出嫩黄深”的“寒具”,可能是类似今日的油条、麻花或馓子之类的食物,也是街头的常见食物。江苏昆山有一种名为“药棋面”的挂面,“细仅一分,其薄如纸,可为远方馈,虽都人、朝贵亦争致之”。民间和上层社会还大量食用包子、馄饨、馉饳等面食。南宋王栐的杂史《燕翼诒谋录》记载,宋仁宗降生后,真宗喜悦万分,于是赏赐给臣下金珠包子,其中皆装满金珠为馅。而著名权臣蔡京非常喜食蟹黄馒头,即为蟹黄包子,府中专有“包子厨”。


《清明上河图》中的平民饭店

在当时的汴京城中,面食不需要在家中亲自做,可以方便地上街购买。城中饼店如云,互相展开相当激烈的竞争;为了招徕顾客,饼店的品种花样不断翻新,层出不穷。市场化的商业竞争还直接催生了“知名品牌”的出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都城内的“张家”和“郑家”二店:

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若油饼店,即卖蒸饼、糖饼、装合、引盘之类。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砣、髓饼、新样满麻。每案用三五人捍剂、卓花、入炉。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唯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

至于米粥、米饭一类的饭食,在南方更为流行,在北方则人气稍逊。描述临安的《梦粱录》,比起回忆汴京的《东京梦华录》,提到粥饭类食物的次数明显更多。临安城中诸多粥铺,售卖着七宝素粥、五味肉粥、糖豆粥、三色炙润鲜粥、粟米粥、腊八粥等多种粥食。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无论士庶都会煮用来祭祀食神的“人口粥”,本质上是一种红豆粥。


宋代民窑吉州窑烧制的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

不过,由于北宋灭亡后大量北方移民进入南方,在南宋时期,南方的市井面食也十分发达。在临安府随处可见三鲜面、鸡丝面(当时称“丝鸡面”)、笋泼肉面、炒鳝面等时至今日南方依然流行的面食。面食店亦提供饭食。大都市的市井饮食呈现出明显的南北融合的趋势。《梦粱录》对此感叹道:“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

除了主食以外,两宋时期的蔬菜种植极为发达,在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不少志书和文集都记载了丰富的蔬菜物产,甚至出现了像《菌谱》和《笋谱》这样专门描述某类蔬菜的书籍。《淳熙三山志》著录的临安府的蔬菜有生菜、菠菜、黄瓜、冬瓜、江葫芦、山药、萝卜、茭白、菌、芹菜、芋头、韭菜、葱、姜、蒜、牛蒡等数十种。同时,宋人发展出了众多蔬菜的加工储藏办法。汴京夜市中常见有辣子姜、辣萝卜、咸菜、梅子姜等腌渍加工的蔬菜。由于“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汴京人已经养成了“囤货”过冬的习惯,“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此外,随着佛教文化的发展,素食成为一种风尚,一些士大夫还特意跑去佛门禅院享受素斋。市面上还出现了一些借荤菜为名的仿荤素菜,如用核桃、松子、芝麻做馅料,形状类似肺的素食“玉灌肺”。而模仿山珍海味的菜品假河豚、假鲨鱼则受到了皇家御膳房的青睐。


《清明上河图》中出现在街上的猪(图中偏左)

前文提到,宋人喜食羊肉,但食用猪肉的规模不断增加。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内的朱雀门外还有一条“杀猪巷”,该巷“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每天更有大量的猪通过皇宫对面的南薰门进入城中,满足大众的口舌之欲——“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十数人驱逐,无有乱行者。”十几个人赶着上万头猪,数量上或有夸张,也算得上一种奇景了。除羊肉、猪肉外,大城市还普遍出售鸡、鸭、鹅等家禽以及兔、鸽等野味,兼买卖生鱼、螃蟹、蛤蜊等水产。品类之盛,完全不亚于现代。

丰富的蔬果和肉类供应,是宋代城市美食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汴京城内“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大量都城市民都直接去店里买饭就食,“下馆子”的做法蔚然成风。人们对于就餐环境的追求也达到了新高度。大都市的“诸酒店必有厅院,廊庑掩映,排列小子,吊窗花竹,各垂帘幕,命妓歌笑,各得稳便”,高层楼阁,胜似园林,建筑别致、环境舒适。从小子亦即包间俯瞰下去,热闹的街景一览无余。同时,两宋时期人们在饮食时普遍使用椅子。在考古发现的两宋时期宴饮壁画,或者传世的绘画作品中,可见人们或站或坐,少有席地而坐的人了。


河南登封唐庄宋墓的北宋晚期壁画,展现了当时的人们坐姿饮食的生活方式

饮食业的高度发达,推动了服务业的蓬勃发展。酒店随时备有不同的菜品。一种是即来即食的“茶饭”。说是“茶饭”,实际上包括面食、羹汤、烤肉、肉串、炒菜、河鲜等多种食物。这些“茶饭”必须满足随叫随到、随时齐备,是平时生意的基本盘。客人只需叫店小二来——当时的服务员实际上叫“小儿子”,民间戏称“大伯”——报上自己要点的菜,就能够享受“即时供应”的菜肴。

饭馆、酒楼有众多的茶饭量酒博士。虽然称为“博士”,他们并非饮食家,只是饭店的厨师与服务员。又有一些百姓入酒肆,给客人提供取钱送物、代买东西等跑腿服务,得了“闲汉”的诨名。为酒客提供换汤斟酒服务的街坊妇人则叫做“焌糟”。卖唱的、卖药的、兜售蔬果的,也各有别名,进入大街小巷的饮食店做生意,讨生活,只有少数店家会拒绝这些人。


《清明上河图》中头顶餐盒的小贩。有人认为这是沿街叫卖的流动摊贩,也有人认为这是当时的“外卖小哥”

“外来托卖”,这种穿梭在大街小巷、托着餐盒与盘子叫卖的流动摊贩也很普遍,《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托卖餐品有不少热食。或许街边店家刚做好这些菜,就有人拿出去叫卖;他们盛装热菜的餐盒还有保温功能。托卖菜品中还有大量的干果、水果与蜜饯,相对来说它们可以保存得久一点。托卖菜品的食品卫生也值得信赖。杭州的摊贩“盘盒器皿,新洁精巧,以耀人耳目”,正是“学汴京气象”。在南方城市的河道中,人们还会撑船买卖菜肴,提供茶酒,发展出了提供饮食、小吃、娱乐、钓鱼、冬日观雪等不同服务的船只摊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