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肺鱼
“水中活化石”
春季万物复苏,大地褪去冬日的萧索,处处洋溢着生机;秋季天高气爽,树叶在风中摇曳,宣告着收获的季节来临。在这更迭有序的四季轮回中,动物们也有着独特的生存节奏。不少人会在换季时眷恋温暖的被窝,渴望能慵懒度日。然而,在遥远的非洲,有一种鱼,它的生活节奏与季节 “较上了劲”,偏不遵循常规的冬眠习性,它就是非洲肺鱼 —— 神奇的夏眠者。在极端环境下,它能钻进泥土,一睡就是 5 年,当它再度苏醒,周遭世界或许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水中“活化石”
非洲肺鱼堪称生物演化历程中的 “活化石”,在地球上已经繁衍生息了 4 亿多年。历经漫长的地质变迁,无数物种在历史的洪流中兴起又灭绝,非洲肺鱼却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生存策略,成功跨越漫长岁月,存活至今。非洲肺鱼隶属于非洲肺鱼科,共有 4 种,分别是维多利亚肺鱼、东非肺鱼、原鳍鱼和长肺鱼。它们体型独特,呈长梭状,部分个体体长可达 180 厘米。
与普通鱼类依靠鳃呼吸不同,非洲肺鱼进化出了兼具呼吸功能的鳔。其鳔的前端合并为单室,随后分开成对,一直延伸至体腔后端。鳔内的中央腔侧壁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小气室,这些小气室又进一步细分为小气囊,构造与陆生动物的肺极为相似。这种独特的生理构造,使非洲肺鱼在水中时,可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当离开水体,又能用鳔代行肺的功能,进行呼吸。这种两栖呼吸的特性,为科学家研究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以睡眠对抗干旱的生存智慧
非洲气候干旱,雨季和旱季交替明显,旱季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更久。当旱季来临,烈日炙烤大地,水域面积急剧缩小,众多水生生物因无法适应干旱而大量死亡。非洲肺鱼却进化出一套独特的夏眠机制,用以应对这种恶劣环境。
随着水位逐渐下降,非洲肺鱼会寻找适宜的淤泥区域,利用身体和头部挖掘洞穴。挖掘完成后,它们从皮肤分泌出大量特殊黏液,黏液与周围泥土混合,形成坚固的 “泥茧”,将自己包裹其中。同时,它们会在泥茧前端保留一个微小的呼吸孔,以便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进入夏眠状态后,非洲肺鱼的生理机能发生显著变化。它们的生物钟减缓,新陈代谢速率降至正常状态的六十分之一,几乎停止进食和排泄,极大地降低了能量消耗。在长达 5 年的夏眠中,非洲肺鱼依靠消耗自身储存的脂肪维持生命,这一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调控机制,吸引了众多科学家深入研究。
繁殖与生命周期
当雨季来临,雨水滋润大地,干涸的河床重新被水填满,非洲肺鱼感知到环境变化后,会从漫长的夏眠中苏醒。它们冲破泥茧,重回水中,开始尽情觅食,补充在夏眠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为繁殖后代做准备。
在繁殖期,非洲肺鱼会在水底挖掘巢穴,雌鱼将卵产在巢穴中,随后雄鱼进行受精,并守护鱼卵直至孵化。刚孵化出的幼鱼长有四对羽状外鳃,随着生长,外鳃逐渐消失,鳔的功能也逐步完善。
保护与现状
尽管非洲肺鱼具有极高的科研和生态价值,但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等因素,它们的生存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地区的非洲肺鱼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因此,保护非洲肺鱼,不仅是保护一种古老的生物,更是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非洲肺鱼,这些水中活化石,以其独特的生存智慧和顽强的生命力,为我们揭示了生命演化的奥秘。它们的故事,是地球生命史的缩影,也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启示。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些神奇的生物,为它们的生存与繁衍贡献一份力量。
一起来关注未来24小时海况预报~
浙江海洋预报
4月10日20:00-4月11日20:00
浙江海域海浪大面预报
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杭州湾是0.5到1米的轻浪,浙北、浙中和浙南三个海域是08到1.4米的轻到中浪。
浙江所属海域的海况良好,适宜海上作业及旅游交通。
滨海旅游区预报
明天,五个滨海旅游区的浪高都在1m以下,适宜海上垂钓和游览。
足不出户了解更多海洋资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浙江海洋预报网 (www.zjocea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