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钓鱼饵料五花八门,但还不如蚯蚓好用。

看似很普通的一句话,背后却有个反常现象,鱼生活在水里,蚯蚓生活在泥土中,双方从出生到死亡都见不着面,为什么鱼会这么疯狂喜欢吃蚯蚓?



全球蚯蚓种类有3000多种,中国境内约170多种,蚯蚓一般生活在温度较高、腐殖质较多的表层土壤中,深度约15~20公分。

蚯蚓惧怕阳光,喜欢昼伏夜出,主要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等有机物为食,每年产卵4次,寿命1~3年。(因蚯蚓图片易引人不适,用动画代替,见谅)



蚯蚓通过体表微血管呼吸,一旦长期浸泡在水中,会阻碍氧气交换,所以,绝大多数蚯蚓是怕水的,回想一下,是不是每逢雨天,路上会出现很多蚯蚓?因为它们在拼命逃离含水量较高的土壤。

由此可以得知,除极少部分种类,蚯蚓不会到水里去,也不会被鱼吃掉,鱼也不会形成独有的觅食习惯。



鱼为什么喜欢吃蚯蚓?

部分网友认为,鱼之所以喜欢吃蚯蚓,会不会跟传承基因有关,从出土化石来看,鱼类的历史可追溯到5.3亿年前,而蚯蚓的历史可追溯到5亿年前的寒武纪,双方确实存在时间上的交集。



蚯蚓的祖先可能是水生环节动物,存在被鱼类捕食的可能性,但蚯蚓从海洋爬向陆地的时间段是4亿年前,并且进化出了陆地栖息的特征,时至今日,蚯蚓从里到外跟4~5亿年前的祖先有很大差异。

再强大的捕食习惯,也经不起几亿年的空白期,所以“鱼吃蚯蚓是因为祖先基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仅是我们,就连外国人都很好奇,于是伯克利鱼类研究中心做了个实验,他们将一批从小就没见过任何蠕虫状的鲈鱼,单独放在鱼缸中。

工作人员在鱼缸中挂了碎片状塑料和蠕虫状塑料,结果你猜怎么着?

塑料肯定不会散发出“诱鱼”的气味,但现实却是,鲈鱼居然在频繁捕食塑料,而且捕食蠕虫状塑料的次数,是碎片状塑料的10倍。



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蚯蚓的蠕虫形状跟鱼类捕食的水蛭等食物高度相似,得出的结论是,鱼类天生对蠕虫状食物存在基因识别机制,简单说是“偏爱”,这也是为啥扔个蠕虫状塑料下去也能钓到鱼的真相。



此外,在大多数野外水域中,水生生物之间的竞争压力非常大,通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饿肚子是常态,当蚯蚓落入水中,它会疯狂挣扎扭曲身体,造成的水纹会被鱼类感知到。

此时,鱼类那不太聪明的脑袋瓜,突然意识到附近有食物,抱着先下手为强的心态,它们会抢先靠近吃掉。



也就是说,鱼本来就饿,结果蚯蚓还疯狂挣扎,进一步激发了鱼的狩猎本能,科学研究表示,活蚯蚓的饵料上钩率比静态饵料高30%~50%。

还有个因素是蚯蚓独特的刺激性气味。



水下视野必然没有空气中那么好,鱼类自然也就进化了强大的嗅觉系统,它们的嗅觉器官位于头部前方的鼻囊,水体在流过鼻孔的时候,分布在嗅板表面密密麻麻的的上皮细胞,就能感知到水中氨基酸、激素等信息素,接着融合形成一支信号传递给大脑。



摸过蚯蚓的朋友都知道,蚯蚓表面有一层粘液,里面的谷氨酸、核苷酸等物质,很快就会被鱼类的嗅觉系统捕捉到,并且带有刺激性。

据科学研究发现,蚯蚓体液中的物质,在水中扩散速度是植物饵料的2倍。



总结一下。

我是一条鱼,饿的饥肠辘辘,找了大半天也没找到吃的,突然,我察觉到水面一阵剧烈波动,应该有什么生物掉在水里了。

我张开鼻孔仔细嗅了嗅,发现一股“肉香”味直冲脑门,我立马游过去,定睛一看,一种蠕虫状的生物正在拼命挣扎,全身狩猎细胞瞬间被激活,我感到欣喜万分,没有丝毫犹豫冲过去将其吞入腹中,细细品尝着美味。



其他情况

鱼类对蚯蚓并不是100%喜欢,而是需要结合不同品种及不同情况。

黑鱼、鳜鱼等掠食性鱼类,更偏爱活鱼、活虾,在重金属超标的水域,鱼类的嗅觉灵敏度会下降,又或者富氧化水域,鱼类在吃浮游生物后,对蚯蚓的捕食兴趣会明显降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