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典时代的两大帝国,罗马与汉朝总是需要防御漫长边界,应对各式各样的蛮族挑战。尤其是当周遭强权纷纷败亡,新的替代者又无法迅速壮大,军队的主要职责便从击败某个政权变成守护文明本身。
当然,基于地缘环境差异,罗马和汉朝的蛮族对手也存有诸多差异。从而导致双方军队走上不同演化道路......
对手差异
东西方世界的蛮族 通常都可被分为游牧与游猎
如果只看类别划分,那么罗马和汉朝的蛮族敌人们似乎都可分为两大类:
1 草原游牧 2 山林游猎
这倒不是说蛮族们不会耕作,而是自身受环境与技术限制过于严重,根本没法靠种地养活自己。故而纷纷求助于放牧或狩猎,因地制宜的调整相应比重,又常采取贸易、劫掠等方式汲取资源。
汉朝的北方劲敌 匈奴人
汉朝这边有大名鼎鼎的匈奴,其次是东胡、月氏和塞种等游牧集团,罗马那边同样要面对斯基泰人与萨尔玛提亚人。
汉朝的都城长安附近,距离羌人山民的聚集区不远,西方的罗马城同样很容易被凯尔特、日耳曼等部族冲下阿尔卑斯山。
罗马的北方劲敌 日耳曼人
然而,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又让两个帝国的实际处境有相当不同:
汉朝的北部边境,几乎完全处在蒙古高原的辐射范围内,而西方游牧的主要活动区域皆在多瑙河流域。
汉朝西端的羌人聚集区面积较小,原始条件不利于部族壮大。罗马的莱茵河对岸却有着充足空间,足够日耳曼人从长计议。
汉朝的防御重心必然是草原
因此,罗马军队的防游猎比例更高,而汉朝军队的抗游牧权重更大。
此外,双方都有同样漫长的南部边区需要提防。但岭南地区的湿热与撒哈拉沙漠的干旱发挥着类似作用,压制本地人口的迅速增涨,等于是为文明一方的戍边者减轻压力。从没有让帝国为之付出过高成本,所以不在本文的考量范畴内。
罗马的防御重心必然是山地森林
截然不同的步兵
罗马与汉朝军队的主体都是步兵
由于都是广土众民的农业帝国,罗马和汉朝的军队必然都以步兵充当队伍主体,连对人员的挑选就有一定标准。只不过前者非常强调主动进攻,无论战略还是战术层面皆是如此。汉朝步兵则更居于从属地位,将大部分技能用在防御层面。
这就很容易给人产生刻板印象,觉得罗马人重视近距离攻击而汉朝人痴迷于远程输出。
罗马步兵需要常年深入密集山林
我们先以罗马军团为例。从奥古斯都建立帝国起,他们就常年活跃于一望无际的黑森林和连绵山脉之间,面对大量藏身其中的日耳曼部族。这类对手的特点就在于体格高大、肉搏能力惊人,但续航能力较差,很容易因体力耗尽而突然落败。
于是,罗马步兵们经过长期操演,快速布置成龟甲阵一类的密集队列。目的就在稳步阵线,依靠集中局部力量缓冲对手的野蛮冲锋。然后坐等对方体力不支,再利用严格训练的剑术试试反推。至于接敌前的重型标枪齐射,更是针对普通盾牌阵的破敌良方。最初被用于对抗凯尔特山民,后来又在同迦太基、马其顿与希腊正规军的交锋中屡屡奏效。直至防护水平更差的日耳曼人登场,始终让敌方忌惮三分。
罗马步兵的装备 无不是为密集山林环境准备
只要细思上述交手场景,就不难理解古罗马人的武器形制偏好。例如时常遭现代网友诟病的短剑,明显是为运用于小幅度刺击,并且尽可能防止正面队形遭破坏。重标枪则被拉伸到普通长矛尺寸,以便在需要时成为近战利器,不惜付出重量、成本和训练周期为代价。
此外,那些招募自五湖四海的辅助步兵单位,同样遵守类似的武器配置标准。除执行专业任务的弓箭手、标枪轻步兵外,绝不会有马其顿式长枪或凯尔特式长剑混迹其中。既能方便训练、管理,又可以给排兵布阵的将领减少选择麻烦。
汉朝步兵的武器 更像是防御城池
相比之下,汉朝步兵的武器标准完全呈现出另一番模样。因为主要假想敌为使用短矛与复合弓的游牧骑手,常常采用松散队形发起反复袭扰,必然强调各类近程和远程武器的攻击距离。故而有大量的铍、戟和弩,而起辅助作用的刀剑尺寸同样不短。
其中,铍的形制如同将短剑装在木柄上,往往比普通枪矛更长。最初流行于战国中期,又被后来的西汉军队继承采纳。因为剖刺效果好,非常适合于对抗轻甲或无甲目标。与之类似的长戟,更偏向于格斗,足以将缺乏防护的骑手从马背上拖拽下来。较长的刀剑亦是为相似需求打造,以便在更远距离内压制匈奴手中的短刀、匕首。
汉朝步兵需要再开阔地上面对四面合围
当然,汉朝军队不可能靠步兵的双腿跑赢游牧战马,经常要主动恭候对方来向自己发起进攻。于是,依托围成圈的马车构建临时阵地,就成为很多将领的必然选择。平日行军就用之充当运输工具,遭遇危险又立刻化身为野战工事。故而主力步兵不必全部配发盾牌,相当部分只需能数量操作弩机即可。因为能提前上弦,这种远射机械的个别缺陷可以忽略,更适应类似守城的使用场景。
直至帝国由吉盛走向衰落,这些军事层面的金科玉律便不再有效。当罗马人将大量习惯挥砍长剑的日耳曼人招进军团,汉朝人越来越依靠内迁牧民的复合弓戍边,他们所保护的文明本身已在悄悄变质。
汉朝重步兵的盾牌+长刀组合
殊途同归的骑兵
罗马重视骑兵 已经是非常晚近时期
至少在帝国前期,罗马人对骑兵算不上重视。他们会从各省原住民中招募骑手,编组为中队级别小单位配属给步兵军团。因为作战环境限制,这些辅助单位的武器同样相当克制。既没有人马具装的甲骑,也很少是功能单一的轻装弓骑。
罗马骑兵大部分是装备恰到好处的中型单位,却有着相当到位的防护水平,以及严格的近身格斗训练。他们多用密集的队列进行冲锋,遇到阻碍才返回本阵重组。既能大胆追击山邻间的日耳曼人或达契亚人,又可以配合步兵反击东方的帕提亚帝国。他们常配发凯尔特长剑、普通短矛,也能根据本地需求采用标枪与复合弓。另有面积不小的椭圆盾牌保护弱侧。上半身的锁子甲和头盔不输给步兵同僚,但也仅此而已。
很长时间段内 罗马人坚持使用中装骑兵
与之相比,汉朝人更早拔高骑兵的战术地位。由于早早意识到北方游牧威胁,不得不用各种手段予以强化,甚至反过来让步兵成为配角。只是经常到开阔地追赶散兵游勇,所以要大量培训使用复合弓的轻骑,连近战单位都用戟数量超过用枪矛。作战队列也不追求正面齐整,而是倾向于第一时间内散开更大辐射范围。
于是,巅峰时期的汉帝国骑兵同样不会人马具装,甚至连看似合理的盾牌都遭舍弃。原因就在于长戟需要双手挥舞,才能更好的发挥使用效果。而且很多骑手要么招募自牧区,或是通过规划蛮族教学训练,在作战习惯、策略风格上都与敌对势力类同。乃至单独成军,完全像匈奴人那样实施大范围袭扰机动。
汉朝骑兵的主要职责 是在开阔区域内追上敌人
由于罗马和汉朝的必然衰落,以及蛮族势力的此消彼长,两大帝国后期的骑兵竟走向趋同演化道路。罗马人通过乌克兰大平原、喀尔巴阡盆地和匈牙利草场,迅速招募、编练出自己的铁甲具装与草原弓骑。汉朝人则通过蒙古高原、西域绿洲和中亚牧区,逐步调整出自己的铁甲具装与草原弓骑。
因此,仅仅到公元4-5世纪,罗马和汉朝故地的军队早已发生翻天覆地式变化。粗看之下似曾相识,细细甄别早就物是人非。
晚期的汉朝同样开始培养具装甲骑
总结
显然,任何战术体系都由需求所决定。而且处于不断进化状态,绝不会存在任何的一成不变。
倘若战争环境出现骤变,那么胜负本身已很难靠将领指挥、士兵素质与后勤保障等因素左右。最后反过来祸及社会、政权与文明本身,促成那些流淌于史籍中的灾难或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