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伦,何许人也?

读书人,落地秀才,号称白衣秀士,第一代梁山之主。

也曾应科举,屡不及第,入仕无望,未能卖身赵官家。

因鸟气(多是应试失利后,心中气恼),合着杜迁来到梁山落草,之后又有宋万来投。然后聚合了七八百号人,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在江湖中,也算小有点声望,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投奔那里躲灾避难,他都收留在彼。

虽在山东,但与在沧州的柴进,也交情颇厚,常有书信往来。

由此可见,这王伦,也并非是一般愚蠹的读书之人,能有眼光,选择落草梁山,能拉起一帮队伍,能有胆魄收留一些犯事而不为官府所容之人,又能和柴进这样的社会名流、前朝皇族相交,也算是个人物。

02

王伦,虽选择落草梁山,但他终究是有自知之明的。混江湖,打家劫舍,靠的是拳头和刀枪说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是行不通的。

宋万、杜迁、朱贵之流,武艺平常,也是草莽之人,他还可轻松驾驭。可当林冲来投之时,他心中便泛起了寻思。想着自己又没十分本事,恐被林冲识破了底细和手段,他便失去了梁山之主的位置,便想着将林冲打发走。

大家都知道,刘邦带兵打仗不如韩信,计谋不如张良,治国不如萧何,但只是因为他懂得用人,最后才能与项羽争霸天下,成为汉高祖,开创一代伟业。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王伦终究不是刘邦。林冲来投,他想得不是千金买骨,可以让梁山实力大增,而只是想到自己的位子是否能保得住。

如此心胸,怎能做好领导?如此气量,怎能成就大业?

03

林冲彼时,身处困境,自是不肯轻易离去,王伦便让林冲三日之内去纳了投名状来。

按理说,以王伦的认知,一身本领的林冲去山下去纳个投名状,应不是难事,那他还为何执意要林冲去纳投名状呢?

这就是读书人的杀人诛心,用意歹毒之处。林冲何许人也?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响当当的汉子,虽然来之前,在沧州风神庙杀了陆谦等三人,但那杀得都是小人、仇人,是正义的复仇,江湖上任何人听了,都会竖起大拇指。老徐读到此处,也会赞一声“杀得好”!

但王伦让他去山下纳投名状,是让他去随意杀个路过的人/无辜的人来,这就颇为有些逼良为娼的意味。林冲若不去,他自然有了理由和借口说林冲是来探虚实,入伙之心不诚。如果林冲去了,胡乱地就杀了一个过往的人,试想一番,这样的林冲,还是那个顶天立地、德行无亏的林冲吗?

王伦这是故意拉林冲下水,染一身污泥。这样一来,林冲即使留在山上,也是大义有失,把柄捏在了王伦手中,无法再和王伦争夺梁山之主的位置了。

04

幸好林冲不曾纳了投名状。就在林冲和杨志杀得不分上下之时,王伦闻讯,又从山上下来劝和。

这个时候,他的小算盘已转变为留下杨志,用来制衡林冲,然后两人都为其所用,他这是想学诸葛亮的用人之术,可只是学了点皮毛。

且看书中,他对杨志很是拉拢亲热,说什么前些年去京城应试赶考的时候,就听说了杨制史的大名,然后请上山去喝酒吃肉,而且排坐位的时候,是“右边一带两把交椅,上首杨志,下首林冲”,在酒席之中,数番言语,拉拢杨志入伙。

最后,杨志离去,林冲勉强留了下来。但经此一事,王伦死于林冲之手,业然已成定局。对于林冲而言,让他去纳投名状一事,无疑是个人格侮辱。

05

之后晁盖等人,在劫生辰纲的事发之后,与吴用、公孙胜、阮氏三兄弟等人来投梁山。

晁盖本想着合兵一处,将梁山事业做大做强,未曾料王伦听了之后骇然了半晌,心内踌躇,做声不得。再加上,他见晁盖等人,皆非等闲之辈,他若同意,多半会是被兼并的下场。于是,他又是推脱什么梁山只是一个小水洼,粮少房稀,准备打发晁盖等人离去。

林冲,虽然当初被王伦勉强留了下来坐了第四把交椅,但经过投名状一事之后,他一直在等待复仇的机会。

果然,如吴用所言,他主动来访晁盖,在吴用一番言语说辞下,动了诛王伦,向晁盖纳投名状之意!

书中,他说王伦是笑里藏刀、言清行浊之人,说王伦是个落地腐儒,怎能做得梁山之主,说他是个腌臜畜生,终作何用,然后咔嚓一刀,结果了王伦性命。

就这样,王伦,第一代梁山之主,死了,而这,在他当初逼着林冲去纳投名状之时,就已写下了命运的注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