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东北这一仗,打得可不只是枪响炮轰。国民党磨刀霍霍,我们却先下手为强。第一支八路军跨过山海关,没打冗仗,打的是时间、是交涉、是决心。东北这块地,谁抢得早,谁就是庄家。
抢地盘,不是靠跑得快,是看谁敢先出手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全国一片欢腾,但对于中国的两大武装力量来说,真正的“大戏”才刚刚开幕。东北,这片曾被日伪经营十几年的“肥田沃土”,成了双方必争之地。国民党磨刀霍霍要“接收”,我党却率先动了真格。
8月10日、11日,朱德接连发出两个电令:全面反攻,向东北前进。谁也不含糊,华北根据地冀热辽军区立马响应,点名曾克林率四千人先行一步,任务明确:从冀东出发,经九门口,进入东北。
为啥不走正门山海关?因为那边驻着伪满残余部队,鬼知道会不会翻脸。而九门口,虽是羊肠小道,但没人把守,一旦越过,就是辽宁大地。8月25日夜,曾克林部在滦县整装出发,打头阵、挑重担、扛风险,一队人马穿过九门口,悄无声息扎进东北。
到了8月30日,形势一变。伪军在山海关盘踞,隔着电话放狠话,妄图阻八路军进关。曾克林下令:打!当天凌晨,八路军发动总攻。炮兵第一轮火力覆盖,步兵分三路包抄。战斗仅持续四小时,敌人扛不住,阵地失守,山海关全境收复。
这一战,不但打通了东北门户,还震慑了国民党的“接收部队”。本来国民党妄图从山海关顺利进驻东北,现在一看,这道门,已经被八路军先拆下了门框。
更重要的是,这支先遣部队不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更是第一个趟浑水的。东北不是空地,是有苏军驻防、有日伪余孽、有国民党特务在搅局,进去之后不光得打仗,还得耍手腕。但我军第一步走得稳,走得快,给后续部队开了个好头。
没军衔也要进城,这场交涉硬杠到底
8月31日,曾克林率部进入辽西,迅速控制锦州、营口等战略要地,随后继续向沈阳推进。9月5日,部队抵达沈阳火车站,正准备下车时,被苏军坦克团团包围。苏军警官当场吼道:“你们不准下车!”气氛一下子紧张到极点。
曾克林没有慌,而是派出了副政委唐凯带翻译去谈判。第一次交涉,吃了闭门羹。第二次交涉,仍无结果。第三次,唐凯当场掀袖子,露出胳膊上的纹身:“毛泽东”三个大字赫然在目。翻译一看,“这不是普通兵,这是毛泽东派来的!”这下子,苏军态度立刻变了。
部队终于得以下车。一边是沈阳百姓自发夹道欢迎,鞭炮齐鸣;一边是苏军主动让出驻地,并提供生活物资。从“围堵不准下车”到“赠送马匹和燃料”,仅仅用了两天,靠的不是脸皮,是耐心加底气。
随即,我军将部队名义改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临时指挥部,迅速恢复社会秩序。没一兵一卒乱民宅、乱商铺,纪律严明,城里百姓直呼:“这是咱老百姓的军队!”
这一场交涉打得精彩。苏军起初是想“看家”,但看见我军稳、敢、讲理,关键还是真管得住地方,不再视其为“外来者”,反而当作“自己人”。甚至称赞:“你们比国民党讲规矩多了!”
从沈阳出发,八路军接管鞍山、抚顺、本溪,逐步将辽南地区纳入掌控。靠的不是“兵多将广”,而是入城纪律、群众欢迎、苏军认可三方协力。东北的大门,不是炸开的,是交涉来的。
不撒手,不让座,一步不退就是干!
进入沈阳还没热炕头,苏军就开口了:“贵军入境属临时安排,日军已缴械,应尽快撤离。”这话说得客气,其实就是明着赶人。苏联此时正陷入国际角力中,既不愿彻底得罪中共,也想给国民党留个面子,便想“请”我军出门,为蒋介石腾个空地。
可东北又不是茶馆,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曾克林听完这番话没当回事,回头一句:“等中央电文。”苏军脸上有点挂不住,气氛瞬间又紧了。但我军不是无理取闹,更不是耍横,而是有备而来。
当下,曾克林亲自乘车前往延安汇报,带着地图、调令、接收计划,一口气在中央面前掏了个底儿朝天。到了9月15日,延安杨家岭会议召开,毛主席主持,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人出席,讨论的主题只有一个:东北,要不要死守?
会上一锤定音——要守!不但要守,还要全力加强。于是,中共中央发出决议,明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同时下达命令,从全国调拨10万部队、2万干部,增援东北。
消息一传出,各大战区反应迅速。晋察冀派出邓华、韩先楚率部进关,山东解放区调动贺晋年部穿越渤海,晋绥地区的李井泉也开始筹备物资支援线。干部队伍则由林枫、李涛、赵守一等骨干带队,带着党政机关骨干人员,昼夜兼程赶赴东北。
中央还专门设立“东北局”,由彭真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于10月进入沈阳,主持政务、协调军务。东北行政委员会随后成立,成为事实上的地区最高权力机构。苏联代表对此“默认”,国民党此时仍困在天津港口,连山海关都过不来。
与此同时,我军利用这段空窗期迅速建立根据地政权。在辽南、辽西、吉南、黑西等地,分区设立军政委员会、公安小组、接收办事处。各级部队负责清缴土匪、安置难民、恢复秩序;干部负责宣传政策、恢复农业、筹办学校。百姓说:“才来几天,八路就比伪满强多了。”
另一边,曾克林部不断吸纳原伪满、日伪溃兵。到1945年底,共计收编4万伪军,整编成为人民自卫军;另有5000日军残部缴械后交由苏军处置。我军不仅站稳了脚,还扩军壮胆,打出了东北新格局。
而反观国民党,一边指望美国施压苏联,一边忙着从关内调兵,结果船在海上晃,兵在北平等,蒋介石还在南京开会画饼。等到想硬闯山海关,发现前头不光有八路,还有老百姓全线抵制,那真是“进退不得,颜面无存”。
东北争夺战,表面看是军事角逐,实则是决策博弈。中央之所以能拍板死守东北,是因为底下有人敢扛。曾克林扛住了压力、挡住了苏军、稳住了城防。他带头不走,中央才敢全面投入。
东北之胜,不在一战定乾坤,而在稳扎稳打,步步领先。谁敢出手,谁能撑场,这才是真功夫。而第一支八路军进入东北,不只是抢了时间,更抢了未来。
参考资料
八路军冀热辽军区挺进东北-人民政协报-2016年01月14日
曾克林——抢占东北“先锋官”-东北新闻网-200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