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的广袤天地中,茅台无疑占据着王者之位,其江湖地位难以撼动。

如今,茅台已超脱了单纯饮品的范畴,演变为一种社交货币,深深嵌入人们的社交生活与商业往来中。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直至今日,仍无人能精准地为茅台估值。从某种意义上讲,茅台生产的早已不只是酒,而是一种承载着社交价值与身份象征的特殊存在。

只要酒桌文化持续兴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这种 “社交货币” 的需求或许就会一直存在。回首过往,倘若多年前便能洞悉这一本质,想必不少人都不会错失投资茅台股票的绝佳机会,收获令人艳羡的财富增值。



既然茅台在市场和社交中拥有如此高的地位,那不禁让人深思:茅台酒究竟为什么好喝呢?是其独特的酿造工艺、优质的原料,还是另有隐情?

曾有朋友转赠给我两瓶茅台酒,那酒亦是他人所赠,因朋友不饮酒,便到了我手中。出于谨慎,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通过物流码和有机码仔细查询真伪,结果令人咋舌,两瓶竟全是假酒。

不过,出于好奇,我还是打开品尝了一番。虽说是假酒,但能尝出是纯粮食酿造,就这一点而言,造假者还算有点良心。

我找来 7 位平日里常喝茅台的朋友,想看看他们能否辨别真伪。我特意将瓶子收起来,只让他们品酒。



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5 位朋友断言这是真茅台,仅有两位朋友认为是假酒。难道假茅台的口感比真茅台还正宗?

后来深入了解才发现,他们当中很多人其实也无法真正分辨真伪,给出的结论不过是瞎猜罢了。仔细想想,这也不难理解。

大多数人喝酒,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品酒,有的是借酒消愁,在酒精的麻痹中寻求慰藉;有的是借酒助兴,享受醉酒后身心的放松与兴奋。

就拿我自己来说,虽经常饮酒,但在我的味觉感知里,所有酱香酒几乎都是一个味道,难以品出其中细微差别,唯独对浓香型白酒里的水井坊,我能明显尝出与其他酒的不同。我身边喝酒的朋友,情况也大多与我类似。

喝完这两瓶假茅台后,我没舍得扔瓶子,而是打算利用它们再做个有趣的测试。



我费了一番周折,用注射器小心翼翼地将廉价酒灌进茅台空瓶。之后在各种聚餐场合,我拿出这些装着廉价酒的 “茅台” 给那些不常喝茅台或从未喝过茅台的朋友品尝。

没想到,他们对这酒一致好评,各种夸赞之词不绝于耳,说什么 “茅台酒就是好喝,回味无穷”“不上头,喝完不口渴”“茅台就是茅台,那独特味道别的酒根本做不出来”…… 可实际上,他们喝的不过是廉价酒,却从中品出了高端酒才有的特质。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反其道而行之,把真正的茅台酒倒进廉价酒的瓶子里,再次与朋友们一同品尝。这次,我特意引导朋友们说出对这酒味道的真实评价。



为了避免听到虚假的客套话,我提前做了铺垫。结果朋友们的评价是:“这酒味道真不怎么样,但和大家一起喝很开心,而且感觉这种包装的酒喝起来更接地气。”

这一系列测试的结果,着实发人深省。它清晰地表明,对于广大普通喝酒爱好者而言,酒的好坏似乎并非完全由味蕾的真实感受和品酒经验所决定。

纳粹二号人物戈林对艺术的痴迷程度丝毫不亚于希特勒,在欧洲,他用尽各种手段搜罗了大量世界名画。



但在他心中,最为梦寐以求的是荷兰画家弗美尔的画作。当时希特勒拥有两幅弗美尔的作品,而戈林却一幅都没有,这让他一直耿耿于怀。

后来,戈林听闻荷兰有个叫米格伦的画商手中有弗美尔的画,欣喜若狂,不惜耗费巨资将其买下,视若珍宝,纳入自己的艺术典藏。

二战结束后,戈林被捕。

盟军在清理他的财产时发现了这幅画。对于这样的国宝级艺术品,荷兰官方迅速展开调查,追溯到画的来源,并逮捕了卖画的米格伦,准备以叛国罪控告他,因为他竟将国宝卖给了纳粹。

然而,米格伦却哈哈大笑,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那幅画是我自己画的。” 为了向法官证明,他在监狱中索要了画笔、画布和颜料,当场画出了一幅一模一样的画。



就这样,米格伦戏剧性地从卖国贼摇身一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大英雄。当戈林在监狱中得知这个消息,得知那幅他视为珍宝的画并非出自弗美尔之手时,整个人瞬间崩溃,仿佛第一次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复杂与险恶,对人性的信任也彻底崩塌。不久之后,他便服毒自杀了。

其实,那幅画本身并没有改变,只是因为创作者的不同,它的价值和人们对它的看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果是弗美尔的真迹,那它就是伟大的艺术品,价值连城;若是米格伦的仿作,就被视为一文不值的赝品。这背后反映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的感受往往是由心理作用主导的。我们所体验到的快乐,并非单纯基于看到或尝到的事物本身,更多的是基于我们对这些事物本质的认知。



就像曾经周迅主演的《画皮》,影片中有个镜头备受男影迷关注,成为他们追捧的一大亮点。

后来却得知那个镜头是周迅的替身出演,男影迷们顿时感觉上当受骗,极为不满。实际上,男影迷们在意的并非镜头里呈现的具体内容,而是这个镜头由谁来展现。



这与我们喝酒时的心态如出一辙,当我们知道酒杯中盛的是茅台时,内心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期待和心理暗示,从而觉得酒的味道格外好;可如果不知道,即便酒的品质相同,我们的感受可能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觉得难以下咽。

由此可见,当我们觉得茅台好喝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事先知道那是茅台。

茅台的高价、其在市场上树立的高端形象以及广泛的知名度,共同构建起一种强大的心理预期。这种心理预期在我们品尝酒的过程中,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味觉判断,让我们主观上认为茅台就是好喝。



从这个角度来说,茅台之所以好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贵,其高昂的价格和卓越的品牌形象为它披上了一层诱人的光环。

回想起当初朋友们喝着用茅台瓶装的廉价酒,还兴致勃勃地对酒的口感、品质等发表各种评价时的场景,他们认真的语句、投入的神态,如今想来,实在是像极了一场令人捧腹的喜剧表演。

而当时,我只能强忍着笑意,内心暗自感叹心理暗示对人判断的强大影响力。

其实,这种受心理因素主导的现象,绝非仅仅体现在喝酒这一件事上,它广泛地隐藏在我们生活的诸多细节之中。这也提醒着我们,在面对任何事物时,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培养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避免被外在的表象和主观的心理因素所左右。



对于众多关注茅台的人来说,除了对茅台酒本身的探讨,大家无疑也十分关心茅台未来的市值走向。

其实,要判断这一点,方法并不复杂。我们只需将目光投向身边的年轻人,尤其是 00 后乃至未来的 10 后,观察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是否还热衷于饮用茅台,便可见端倪。毕竟,年轻一代的消费偏好和社交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茅台未来在社交货币领域的地位和市场价值。



倘若年轻一代逐渐对茅台失去兴趣,那么茅台的社交货币属性或许会逐渐弱化,其市值增长也可能会面临挑战;反之,若茅台能够成功吸引年轻一代消费者,继续在社交场合中扮演重要角色,那么它的市值或许仍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