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段 "沃尔沃总裁炮轰语音控制" 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视频中,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兼 CEO 袁小林以 "打开天窗" 的语音指令为例,质疑部分智能设计的实际价值 —— 当语音系统需要 4 秒完成操作,而物理按键仅需 1 秒时,这样的创新究竟解决了什么用户需求?这段言论被部分账号简化为 "传统车企反对智能化",引发行业关于 "传统 VS 新势力" 的对立讨论。但完整视频显示,袁小林针对的并非智能科技本身,而是行业内存在的 "为创新而创新" 的浮躁现象。



一、被误读的行业思考:袁小林的完整观点是什么?

在上海车展的演讲中,袁小林的完整论述围绕三个核心维度展开:

用户价值优先:他强调智能科技的本质是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参数堆砌。例如某品牌取消物理档把改为屏幕操作,看似 "极简" 却破坏了驾驶员盲操的肌肉记忆;单踏板模式强制改变数十年驾驶习惯,反而增加安全隐患。

安全底线不可突破:作为以安全为基因的品牌,沃尔沃反对任何牺牲可靠性的 "创新"。如某车型取消转向拨杆改为方向盘触控,在高速行驶中可能因误操作导致危险,这类设计被袁小林称为 "标新立异的伪创新"。

可持续的创新观:真正的智能化应兼顾传承与进化。沃尔沃 EX90 搭载的 Luminar 激光雷达系统,融合 20 余项传统安全技术与智能算法,实现 "硬件可靠 + 软件智能" 的双重保障,这才是他倡导的 "以人为本的创新"。

袁小林特别指出,汽车工业的本质是 "移动的安全空间",任何技术迭代都应服务于这一核心。他的质疑并非否定语音控制(沃尔沃 EM90 已实现六音区独立识别技术),而是呼吁行业回归 "技术服务于人" 的初心。

二、行业乱象:当 "智能化" 沦为流量工具

短视频时代的信息碎片化,导致 "传统车企反对智能科技" 的误解广泛传播。但数据显示,沃尔沃 2023 年研发投入中 60% 用于智能技术,其自研的 VolvoOS 系统已实现车路协同功能。袁小林真正担忧的,是三大行业乱象:

参数竞赛与体验割裂:部分品牌用 "语音唤醒率 99%" 等数据造势,却忽视响应速度与操作效率的平衡。某新势力车型语音控制需连续唤醒三次才能完成开窗,用户最终回归物理按键。

减配思维包装成创新:取消实体按键表面是 "科技感",实际是降低成本。某车型取消后视镜调节旋钮,迫使驾驶员在屏幕二级菜单操作,违背人机工程学原理。

安全让步于营销噱头:单踏板模式强制动能回收,导致紧急情况下老司机 "误操作" 概率上升。中汽研数据显示,2022 年相关事故同比增长 37%,部分品牌却为续航数据坚持不改。

这些现象背后,是流量至上对行业本质的背离。袁小林强调:"真正的豪华是安全感,不是屏幕数量;真正的智能是润物细无声,不是打断用户的繁琐操作。"

三、沃尔沃的破局之道:在传承中进化

作为拥有 96 年安全基因的品牌,沃尔沃的智能化路径始终遵循 "安全底色 + 用户需求" 双驱动:

技术融合:EX90 搭载的 DUS 驾驶员感知系统,通过电容方向盘与红外摄像头,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比单纯依赖视觉识别的方案更可靠;配合激光雷达的 150 米障碍物探测能力,将 AEB 自动刹车时速提升至 85km/h,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交互逻辑革新:EM90 的六音区语音控制支持后排独立指令,如 "老板位" 乘客可单独调节座椅按摩强度,同时保留实体功能键满足紧急操作需求,实现 "智能便捷 + 物理可靠" 的双重保障。

可持续创新:即将投产的亚太区电池中心,不仅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更通过太阳能光伏建筑实现 100% 清洁用电,将 "安全" 延伸至环境责任领域。

这种 "反浮躁" 的创新观,在沃尔沃 2023 年中国市场调研中得到验证:78% 的用户选择沃尔沃的首要原因是 "安全可信赖",而非智能配置参数。这印证了袁小林的判断:穿越周期的品牌价值,来自对本质需求的坚守。

四、行业启示:智能化需要 "温度" 而非 "速度"

当行业沉迷于屏幕数量、语音指令词库等表面创新时,沃尔沃的思考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用户思维不是数据思维:真正的智能应减少用户学习成本,而非制造操作壁垒。如沃尔沃保留的实体空调旋钮,支持盲操且符合人体工程学,这类 "反潮流" 设计反而收获高满意度。

安全是智能化的前提:任何技术应用必须通过 "故障安全" 测试 —— 当语音系统失效时,物理按键能否保证基础操作?沃尔沃的答案是 "双备份设计",这才是对用户生命负责的态度。

传统与创新不是对立关系:三点式安全带发明 60 年仍在守护生命,证明经典设计的价值。沃尔沃将燃油车时代积累的 2000 + 碰撞测试数据,融入电动车车身结构设计,使 EX90 的电池防护达到军用级标准。

袁小林的言论被热议,本质上是行业对 "何为真正创新" 的集体反思。当智能化进入深水区,或许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清醒声音:技术的温度,藏在对用户习惯的尊重里;行业的进步,始于对本质需求的回归。

流量退潮后,谁在守护汽车工业的初心?

短视频时代的断章取义,让 "传统车企反对智能" 成为吸睛标签。但翻开沃尔沃的技术图谱:全球首个量产激光雷达的豪华品牌、首个实现车路协同的安全系统、首个将电池回收纳入全产业链的车企 —— 这个 "老品牌" 从未停止智能化脚步,只是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道路。

袁小林的追问,不仅是对行业乱象的警示,更是对 "创新本质" 的叩问。当汽车从交通工具变为 "移动智能终端",或许我们更需要记住:所有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让人在驾驶中更安心,而非在屏幕前更焦虑。这,才是沃尔沃 96 年来始终坚守的 "以人为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