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源流脉络
1. 唐代发端
径山茶宴发端于唐代中期,由径山万寿禅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首创。法钦植茶供佛,形成“佛供茶”习俗,并因茶提神醒脑的特性成为禅僧修持坐禅的辅助工具。并影响茶圣陆羽的《茶经》写作。
法钦禅师(714-793)出生于唐代吴郡昆山,俗姓朱,家族世代研习儒学。他自幼聪慧,22岁前勤读经史,志在科举仕途。然而,命运在他赴京赶考途中发生转折:路过丹阳时,他慕名拜谒鹤林玄素禅师,被其“无人得我法”的机锋点化,顿悟“本寂心境,不为荣枯贵贱所迷”,遂剃度出家 。这一机缘标志着他从儒家入世思想转向禅宗出世智慧的蜕变。
法钦禅师承袭牛头宗法融的禅法,主张“心境本寂,万法皆空”。其禅风强调破除世俗贪执,直契清净本心。他曾言:“由茶悟入,亡迷情断苦因”,将日常行止与禅悟结合,体现了禅宗“平常心是道”的精神 。牛头宗融合老庄玄学与般若空观,倡导“无情有性”,认为草木山川皆具佛性,这为后来茶与禅的结合埋下伏笔 。
天宝年间,法钦禅师云游至余杭径山,见山水灵秀,遂结庐定居。他在五峰之巅亲手种植茶树,最初是为供佛祛除坐禅昏寐,后逐渐形成“佛供茶”制度 。其茶兼具提神与净心的双重功能,成为禅修必需品。据载,他常以雪水烹茶,观照茶汤澄澈以体悟“万法本然”,将饮茶升华为禅修法门 。
法钦禅师与“茶圣”陆羽交往密切。陆羽曾隐居径山附近的苕溪,因仰慕禅师茶道造诣而多次拜访。两人坐论茶禅,深刻影响了《茶经》的撰写 。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茶道精神,与牛头宗“本寂心境”的禅理一脉相承。
法钦禅师在径山寺制定茶礼,将饮茶纳入寺院清规:
1)茶堂:专设饮茶论道之所,悬挂书画以营造禅境;
2)茶鼓:以击鼓召集僧众饮茶;
3)茶头:专职煮茶献茶的僧人 。
这些制度后被宋代《禅苑清规》吸纳,形成“径山茶宴”的雏形,并衍生出“奠茶”“普茶”等佛教茶礼 。
2. 宋元鼎盛
宋代时,径山寺成为江南禅宗五山十刹之首,茶宴被纳入《禅苑清规》,形成严格仪轨,兼具山林野趣与禅林高韵。苏轼、陆游等文人雅士曾慕名品茗论道,宋孝宗亦亲临径山参礼。南宋时期,日本僧人南浦绍明、圆尔辨圆等赴径山求法,将茶宴仪轨与茶种带回日本,成为日本茶道源头。
《禅苑清规》由北宋宗赜禅师于崇宁二年(1103年)编撰,以唐代《百丈清规》为蓝本,系统规范了禅院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茶事礼仪 。其核心是将禅修与日常行为统一,强调“日用即道”,茶事作为禅修的重要辅助,被纳入僧堂仪轨。例如,卷五至卷六详细记载了“堂头煎点”“僧堂内煎点”等十余种茶会形式,并规定了茶汤会的时间、礼请程序、座次安排等 。
《禅苑清规》将茶礼分为两类:
1)禅院内部茶会:用于法事、任职、节庆等,如“入寮腊次煎点”(新僧人寮的茶会)、“众中特为尊长煎点”(为高僧设茶)等,强调“依时如法”,茶汤与禅修结合 。
2)大堂茶宴:接待帝王、士大夫等贵宾,即后世所称的“径山茶宴”。这类茶会需张茶榜公示主题、击茶鼓召集僧众,流程庄重如法事,体现“主躬客庄”的礼仪规范 。
径山茶宴的流程严格遵循《禅苑清规》,核心环节包括:
①张茶榜:以文书公示茶会宗旨,如参禅或接引宾客;
②击茶鼓:通过鼓声节奏调节茶会节奏,兼具召集与肃穆功能;
③点茶分茶:采用宋代点茶法,茶头僧按等级分茶盏,体现“分茶如分灯”的禅意;
④参话头:宾主以禅机问答体悟佛理,如“茶味如何?”答“冷暖自知”,将饮茶升华为禅修 。
这些流程在《禅苑清规》中被细化到动作规范,例如举盏需“当胸执之,不得放手近下”,叉手礼需“以偏衫覆衣袖,不得露腕” 。
茶宴通常在径山寺明月堂举办,此处原为宋代高僧大慧宗杲退养之所,环境清幽,轩窗敞亮,契合禅宗“自然即道场”的理念。堂内陈设古朴简约,以书画营造禅境,茶席布局依《禅苑清规》“主宾雁行”的座次排列,强化仪式感 。
《禅苑清规》强调“茶禅一味”,将茶事视为参禅的媒介。例如,茶性“俭”“苦”“静”与禅宗破除执着的教义相通,饮茶时的专注与观照茶汤澄澈,成为体悟“空寂”的修行法门 。径山茶宴中的“说偈吃茶”环节,即以茶喻禅,如“一啜顿忘诸味苦,三咽方觉本来空”,直指禅宗“平常心是道”的宗旨 。
《禅苑清规》将儒家礼法融入茶礼,例如对宾客的“三触礼”(三次躬身礼)、进退堂时的“雁行队列”(按长幼尊卑列队),既体现佛门威仪,又暗合儒家“礼序”思想 。径山茶宴在接待世俗权贵时,通过茶礼实现“僧俗圆融”,成为禅宗世俗化的典范 。
3. 明清式微与近代复兴
明清时期,径山寺屡遭毁损,茶宴逐渐失传。20世纪80年代起,径山寺联合学界恢复茶宴,通过考据古籍、借鉴日本茶礼,重建流程,并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遗,2022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子项入选人类非遗。
二
看话禅与径山茶宴
大慧宗杲(1089-1163)是南宋临济宗杨岐派高僧,绍兴七年(1137年)应丞相张浚之请,住持径山能仁禅寺,推动了径山寺的鼎盛发展,使其成为“五山十刹”之首 。他创立的“看话禅”以参究公案话头为修行核心,强调“以疑破妄”,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径山茶宴的仪轨与精神内核。茶宴中师徒、宾主间的“参话头”问答(如“茶味如何?”答“冷暖自知”),正是看话禅的实践体现 。
在大慧宗杲主持径山寺期间,茶宴被纳入禅院清规,成为僧堂生活的核心仪轨。他完善了茶宴的程式:流程规范,从张茶榜、击茶鼓、煎汤点茶到谢茶退堂,共十多道环节,每一步均依《禅苑清规》严格规范 。茶宴不仅是待客礼仪,更是禅修法门。通过点茶时的专注、饮茶时的观照,僧众体悟“茶禅一味”,将日常饮茶升华为精神修行 。
大慧宗杲通过径山茶宴,将禅宗的“平常心是道”具象化。茶宴中的每一动作(如点茶时的“专注当下”)、每一问答(如“吃茶去”公案),皆指向破除分别心、直指本心的禅修目标 。这种“以茶参禅”的模式,不仅塑造了东方茶文化的哲学高度,也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融合生活美学与精神修行的路径。
三
东传日本的发展
大慧宗杲的弟子及日僧南浦绍明、圆尔辨圆等将径山茶宴仪轨东传日本。
圆尔辨圆带回日本的无准师范画像
圆尔辨圆于端平二年(1235年)入宋,在径山寺嗣法无准师范禅师,系统学习茶宴仪轨、点茶技艺及《禅苑清规》,归国时将径山茶种、茶具及茶礼制度带回日本 。他制定的《东福寺清规》明确规定“径山茶宴仪轨必须遵行”,奠定了日本禅院茶礼的规范基础
宋代径山图
圆尔辨圆带回的径山茶种被栽种于静冈(今日本茶业核心产区),并仿宋代“碾茶”工艺生产抹茶,形成日本独特的“宇治抹茶”体系 。同时,南浦绍明携回茶台子、天目盏等茶具,其弟子宗峰妙超在大德寺传承茶礼,成为日本茶道形成的重要源头 。
日本茶道雏形可追溯至室町时代的村田珠光(1423-1502)。他师从大德寺一休宗纯禅师,受径山茶宴“禅茶一味”思想启发,将茶室简化为草庵风格,强调“侘寂”美学。一休宗纯授予他中国高僧圆悟克勤的“印可状”(禅宗认可书),使其茶道与禅宗精神深度融合 。村田珠光提出的“佛法存于茶汤”理念,成为日本茶道的哲学根基 。
千利休(1522-1591)在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茶道精神:将茶室空间极致简化(如“待庵”茶室仅两叠大小),推崇“和敬清寂”,以粗陶茶碗取代华贵唐物,体现“侘寂”境界 。通过“一期一会”强调当下专注,以茶事体悟“空寂”禅意,这与径山茶宴“以茶参禅”一脉相承 。
千利休为丰臣秀吉茶头,使茶道从禅院走向武士阶层,最终普及民间,完成茶道从宗教仪轨到生活美学的转型 。
日本临济宗寺院仍保留径山茶宴的程式化仪轨。例如:
①东福寺四头茶会:每年举行开山祭,以四张茶席象征平等,延续径山茶宴“行盏分茶”“参话头”等核心环节 。
②大德寺茶礼:延续南浦绍明带回的茶台子点茶法,茶室悬挂径山祖师墨迹,维系禅茶文化符号 。
20世纪80年代,日本临济宗僧人多次赴径山寺寻根,推动径山茶宴的复兴。例如,东福寺住持原田融道在径山茶宴申遗时发来祝福视频,强调“中日茶道同源” 。2022年径山茶宴入选人类非遗后,中日联合举办茶会展演,如2024年径山寺法师赴日参加四头茶会,重现历史渊源 。
四
禅与茶
禅僧坐禅需调息静心,茶因提神益思的功效成为修行必需品。唐代皎然诗云“三饮便得道”,将饮茶与禅悟结合。
以茶修禅,通过茶事体悟“空寂”“平常心”。赵州和尚“吃茶去”公案即以茶为媒介,破除分别心,直指禅机。
茶宴仪轨本身是禅修的一部分,如点茶时“专注当下”,体现“正、清、和、雅”的禅茶精神。
径山茶宴融禅宗清规、儒家礼法、茶艺美学于一体,成为禅文化传播载体。其“以茶论道”的模式,既推动茶文化内涵提升,亦促进禅宗思想的社会化传播。
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