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壶,
半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
专家们惊艳,
但是我们看了,
呃……
真是我们“审美能力”不够吗?
别急!我们为什么“看不懂”文物之美?不一定是“欣赏能力”不够,也许真是一个姿势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博士生导师杨泓教授的《古物的声音——古人的生活日常与文化》,小小一本,200多页,体量不大,却是指引普通人走进“文物世界”的一位“金牌导游”。
比如,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往往多是带有很多几何图形的彩陶,专家们看了,总是发出连连赞叹,但普通老百姓走进博物馆参观时,为何很难get文物之美呢?
很简单,换个姿势、换个角度,就一览无遗了。
考古学是一门“遗憾”的学科。古人并没有把什么都写在书中,而古书也并不是全部留存至今。我们想看懂文物背后的古代真实场景,就需要专家“转译”。
杨泓教授的《古物的声音——古人的生活日常与文化》一书,就为普通观众传授了“看懂”文物之美的多种方法。
方法一:换个站势看
新石器时代,由于居住条件限制,因此人们都是席地而居,而作为生活器皿的陶器,也自然放在地上使用。
因此,现如今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花纹的部位一般是器高1/2处;广口的盆类,花纹带一般在器高1/3处;呈球状的罐类,则一般延伸到器高1/5以下。
因此,从古人的视角看,他们席地蹲着或者坐着时,大多看到的是俯视之下的器皿。
我们换个姿势再去欣赏这些文物时,看到的就是另一种风貌。
这正是印证了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种视角差异,其实是源于生活场景的差异。因此,我们要真正看懂文物,就要学会姿势的切换,用古人45°俯视的视角去欣赏。
方法二:换个坐姿看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家具“隐几”,如今已基本退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但这种家具,曾经是古人眼里极具“古意”的,这究竟又是为何呢?
这就要从南齐诗人谢朓的一首诗《乌皮隐几》说起。
蟠木生附枝,刻削岂无施。取则龙文鼎,三趾献光仪。勿言素韦洁,白沙尚推移。曲躬奉微用,聊承终宴疲。
据杨泓教授考证,谢朓这首诗,是现代人了解当时使用的隐几的形制的主要资料。在相关文物出土前,现代人对隐几的具体形制,根本没有可研究的实物。直到1984年,在发掘东吴当阳侯朱然墓时,出土了一件漆隐几,现代人才得以窥知古代隐几的真面目。
隐几,在传统的席地起居的习俗下,是席地或者坐床榻时常备的家具,但是随着习俗的改变,这类家具逐渐被人们所摒弃,宋元以后再也看不到它的踪迹。
而在古人的审美中,这又是一件很有古风的家具,就连曹操赏赐下属也将“隐几“列入其中,因为“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
说到隐几的美,还不得不提华夏古俗的坐姿。依华夏古俗,人们坐在床上,双足不能伸到体前来,否则就太粗俗无礼,也只有汉高祖刘邦这样的无赖才干得出来。
因此,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隐几”时,不妨在脑海中切换一下坐姿,像宋朝以前的古人那样,卧榻凭几,感受一下古风古意。
方法三:换种亮度看
除了器皿,床椅等,杨泓教授还介绍了古人的灯。不要小看古人的灯,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灯,只是灯,并没有真正像古人使用时那样,带有光影效果。
因此,想要真正领略古人的灯具之美,还要找对方法。就以“中山王墓铜连盏铜灯”为例。
这是一件十五连盏灯,全高达84.5厘米,现藏于河北博物院。青铜时代的人们,依然沿袭席地起居的习俗,家具和日用品同样是按照席地使用而设计。
从这盏灯的高度看,照明的范围正好可以为席地而坐的人提供光亮。十五连盏,通过增加灯盏数量的方式,成倍地增加照明度。
同时,为了增加美观度,在设计时,巧妙地采用了大树地形状,由长短不同地8节枝干接插而成,伸出的枝条上托圆盘灯盏,共15个,并且在灯地枝干上铸出一群攀枝嬉戏的猴子。圆形灯座上的两个赤膊的小铜人,就好似在以食物抛饲群猴。
当所有灯盏灯亮时,光影摇曳,一定别有一番情趣。因此,当我们在欣赏古人的灯具时,一定要学会切换视角和亮度,学会用古人的视角去感受文物之美。
这也正是杨泓教授所说的,要学会聆听“考古标本吟唱”,此时无声胜有声。
本书的作者杨泓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1935年生于北京,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是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杨泓教授与“ 京城第一玩家 ” 王世襄还是密友。20世纪70年代,常常与王世襄聚在一起聊天看书,“虽非天天去,每礼拜至少也要去个两三次”,两人友谊十分深厚。
《古物的声音——古人的生活日常与文化》一书,是杨泓教授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应约为各报刊所撰写的文章合集。该书集中介绍了古人日常生活起居中的习俗、日用家具和与之相关的日常用品,是了解古人生活场景的一本通俗读物。
全书共收录文章17篇,都是短小精悍之作。走亲访友的空隙,抑或是周末闲暇时,泡一壶茶,一边读,一边感受古人的生活风情,别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