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师生与中国日报网联合推出了《文物里的国潮:大运河文物精品展》系列微视频。该系列由王铭副教授担任内容顾问进行专业指导,以创新视角精选了10件精品文物诠释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


2025年3月30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揭晓结果,中国日报网“‘文物里的国潮’创意策划项目”获评“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的“网络正能量主题活动”,成为了新时代文化遗产与新媒体传播融合的典型案例,既兼顾了历史文化内容的专业性,又通过符合新媒体特性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深度解析。


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贯穿中国南北的五大水系,串联起沿线经济、文化与政治命脉。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明“活态遗产”的杰出代表。十年来,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南粮北运、南来北往的历史记忆,更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文化复兴的新使命。此次系列微视频的推出,以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为契机,通过文物“活化”讲述运河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的深邃与包容。

此系列内容策划以“流动的运河·流动的国潮”为核心理念,从技艺传播、文化流动、漕运制度、行政管理等多维度,精选10件文物构建起了对大运河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解读,同时以“国潮”为切入点,将文物与潮流元素相结合,打破传统与当代的界限。流动的运河孕育了流动的文明,而“国潮”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流动与新生。如何结合运河的流动文化特点,将文物的“国潮”特性以流动的关联形式呈现出来,用精练简洁的语言讲清楚大运河在其中发挥作用的逻辑关系,这正是此系列微视频整体策划的基本思路。精选的10件大运河文物涵盖了从秦汉至明清两千年的时间跨度和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的地域跨度,既有象征漕运管理的“扬州都督府之印”封泥、通州军粮经纪密符扇,也有体现工艺巅峰的元代龙泉窑青瓷荷叶盖罐、清代朱金漆木雕万工轿;既有民俗文化与传说故事相结合的无锡惠山泥人《蟠桃会》、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白蛇传》,也有见证中外交流与南北交融的铜胎掐丝珐琅鹦鹉摆件。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高速公路”的高效流动价值,更揭示了其在文化融合、技术传播、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该系列微视频内容首次从文物视角系统梳理大运河的文化流动性,初步尝试了“以物证史”的内容传播新方式,为公众理解中国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全新维度。

在十期微视频中,有三期是内容顾问王铭副教授出镜,对北京故宫博物院、通州区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出)、天津博物馆所藏的三件文物金瓯永固杯、军粮经纪密符扇、杨柳青木版年画《白蛇传》,进行了文脉探寻、传承访谈与深度解读。这三期微视频被WCCO(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官方媒体平台“大运河传播”转载,为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份助力。

清代皇家礼器金瓯永固杯象征“江山永固”,其铸造制作技艺与大运河上的人员交流密不可分。大运河作为进京水道,不仅承载着物资流动、工匠往来,更包含了国家一统、国泰民安的象征。

清代的军粮经纪密符扇堪称“信息加密技术的缩影”,展现了古代漕运管理的精细化、体系化,确保了漕粮经大运河转运到京仓过程中的安全性。

杨柳青木版年画《白蛇传》中“西湖相会”“水漫金山”等场景,也巧妙关联了大运河的流动与民间传说传播相互交织的纽带作用,印证了大运河在文化交融中的独特地位。

此外,在此系列视频中还采用了AI动画呈现的技术,并同步进行了创意条漫的策划,通过多种新媒体表达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年轻化的叙事语言与考究的历史细节相结合,以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加以呈现,让文物不再是博物馆展柜中没有温度的古董,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动态朋友圈”。


视频铜胎掐丝珐琅鹦鹉摆件中文物动画由AI生成


视频铜胎掐丝珐琅鹦鹉摆件中文物动画由AI生成


视频铜胎掐丝珐琅鹦鹉摆件中文物动画由AI生成


点击查看《2分钟,看懂中国大运河2500年故事 | 铭铭说》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里的国潮:大运河文物精品展》系列微视频,既是大运河申遗十年的献礼,也是文化遗产创新表达的新探索。保护传承利用文化遗产,不仅要留住它的形,更要激活它的魂。当千年运河遇见Z世代国潮,历史的回响正以更鲜活的方式流向未来。

(审核:高琳琳 马芮)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