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每个人都曾追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人生有何意义?

大多数人都是按照既定的人生轨迹上学、工作、结婚生子,然后踏上死亡的旅途。

那些人生中获得巨大成就的人,死去之后也会名垂不朽。

但作为一个普通人,当最后一个记得自己的人也去世之后,这世界上不会有任何自己存在过的痕迹。



自己对于这世界,好像从未来过一样。

于是便不禁思考一个问题:既然人终究会这么无意义地死去,那么又为什么活着呢?

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在名著《存在与时间》中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向死而生”。

一、向死而生:生命是死亡的倒计时

在阐述“向死而生”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存在(sein)”与“此在(dasein)”。

《存在与时间》的开篇,海德格尔就重新梳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

他认为,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就误解了“存在”与“存在者”。

在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存在”作为一个对象,需要主体“我”去认识。

然而,“存在”却是一个“to be”的过程,而非静止的或者凝固的对象。

比如,“存在”不是这里有一束花,而是这束花从生根发芽直至死亡的全过程。

那么,什么又是“此在”呢?

海德格尔认为,尽管一切“存在者”是依靠“存在”而在,但“存在”必须要通过“存在者”才可以显现出来,这个“存在者”便是人。



与其他存在相比,“人”永远处于“to be”的过程。

以“桌子”为例,“桌子”只能成为“桌子”。如果“桌子”变成一堆零件,那它便不能称之为“桌子”,这便是“存在”隐而不显。

而“人”不同,“人”的“此在”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比如今天是教师,明天辞职去送外卖。

然而,这种可能性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之所以有限,那便因为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必然存在的、不可避免的,而何时死亡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

活着就会有无限可能,而死亡则是对所有可能性的终结。



尽管许多人死亡之后,仍会被后世提起,但任何后世的评注都与此人的人生没有丝毫关系。

因此,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生”,试图让人们从“非本真状态”走向“本真状态”。

“非本真状态”指的是好逸恶劳、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一种存在方式,而“本真状态”则是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的存在方式。

出于对死亡的畏惧,人们会选择“本真状态”的生活方式。

通俗来讲,就是将人生中的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生活。

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明天或者一周后或者一月后就是自己生命的终点,自己是否会选择继续当前的存在状态?

“向死而生”的意义就在于,对死亡的恐惧会激发个体选择一种最想要的存在状态

二、你所热爱的,便是你的生活

相比起晦涩难懂的存在主义哲学,胡适曾给出了一个更为接地气的答案。

作为当时思想运动的先觉者,许多对人生有困惑的人纷纷给胡适写信,希望能寻求一个答案。

有一天,胡适收到了一封询问“人生有何意义”的信件。

他在回信中写道,生命本不过是一个生物学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呢?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寻何以有生,而在于你怎样去生活。

倘若你选择虚度光阴、白日做梦,那么这便是你人生的意义。倘若你发奋图强,决心去创造人生中的意义。



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有一事的意义。

与其整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去做些能让人生有意义的事情。人生本就没有意义,意义是人为其赋予的。

以生活中平常的一天为例,如果你选择躺在床上刷视频,那么这就是你这一天的意义。

如果你选择读一本书,去户外运动运动,这也是你这一天的意义。说到底,我们做出哪种选择,就会过上那一种人生。

总而言之,就像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在人的生命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最好的存在状态便是,在死亡之时回想往事,对今生的故事毫无遗憾。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