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者权益保护领域,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关却卓玛律师、段泽宇律师代理的一起复杂劳动争议案件,历经劳动仲裁、一审及二审程序,最终通过精准的法律论证与扎实的证据梳理,成功为劳动者客户争取到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未休年假工资差额等共计56.3万元,充分彰显了律师团队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担当。
一、案件背景与争议焦点
劳动者自2013年入职某集团,长期在某集团及其关联公司(包括用人单位)从事品牌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地点及薪酬体系始终未发生实质变化。2024年,用人单位以“组织架构调整”为由,在未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并拒绝支付足额经济赔偿金及年终奖。劳动者遂提起劳动仲裁,要求确认违法解除、合并计算工作年限并支付赔偿金等权益。仲裁阶段虽部分支持请求,但赔偿金计算基数存在争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均不服裁决,案件进入诉讼程序。本案争议焦点包括:劳动关系存续年限是否合并计算、违法解除赔偿金基数认定、年终奖及工资差额支付等。
二、代理策略与核心突破
违法解除事实锁定:针对用人单位主张的“协商解除”,律师提交微信聊天记录、解除通知书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未提供合法解除依据且劳动者明确表示反对,仲裁委认定解除行为违法,裁决支付赔偿金42万余元,为后续诉讼奠定关键事实基础。
关联混同用工认定:通过梳理劳动者与某集团及其关联公司签订的7份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社保缴纳主体及内部管理系统等证据,证明劳动者虽形式上与不同主体签约,但实际接受统一管理,工作内容高度关联,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四十六条规定,最终仲裁委采纳“工作年限自2013年起连续计算11年”的主张。
赔偿金基数精准主张:针对用人单位以“劳动者月工资超过本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抗辩,律师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7条,主张赔偿金基数应包含奖金、车辆补贴等全部货币收入,在二审阶段将月均工资从一审认定的19382元提升至25598元,赔偿金由42.6万元增至56.3万元。
三、典型意义
本案系关联企业混同用工背景下劳动者维权的典范。律师通过证据链构建、法律条文精准适用及庭审抗辩,突破企业利用关联主体分割工龄、压低赔偿的惯常操作,终审判决对同类案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彰显律师在复杂劳动争议中的专业价值。
关却卓玛、段泽宇律师以扎实的法律功底和细致的庭前准备,最大化维护当事人权益,展现了劳动法领域代理的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