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历史上不乏庸才无能之辈,比如北宋蔡京,他推行新法但并非为百姓利益,而是为满足自己私欲。他搜刮民财重赋税以至百姓生活困苦,导致民不聊生国家动荡...

为吏者当以民为本,以私者必为天下弃。

再看中国招牌变更史,从2019年上海常德路商家被要求招牌统一黑底白字,到2020年西安莲湖2023年的沈阳东大,再到2024年的沧州新华都曾被要求招牌统一。

更甚者要求把中文招牌更换成汉语拼音,要求招牌面朝天等枇奇葩操作。



这系列变化,和当时争当文明城市的氛围有很大干系。若文明建设只是如此简单粗暴,不如维持原样。

统一招牌既不美观,还迎来公众一致嘲讽“丧葬风”。毫无例外,这些奇葩操在作短暂风靡一段时间后都被叫停,招牌改了又拆拆了又改,商户只能自认倒霉。

这说明统一招牌模式根本行不通。问题是四年后,同样一幕还是出现了。



(图源:大风新闻)

多名IP河北的网民说“收到三河市当地部门要求,商户门头牌匾禁用‘红黑蓝’三色”。网传视频显示有商户已晒出门头颜色由原来红色变更蓝绿色,素有红头门面蜜雪的门头招牌也由红色变成黑灰底色,看上去尤其别扭。网友不解:为什么都改颜色了,谁来解释一下?

有位网友的留言,我比较认同:



城市规划不等于整齐划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实际需要才是老百姓需要的。招牌颜色的作用是根据店铺特色而设计,这样改动既影响商户营收也让辨识度降低。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仿佛一夜间又重回四年前。如果说统一更改招牌颜色是硬性需要,那么“文件未出,执行先行”该作何解释?记者了解到三月中旬当地城管上门通知商户,没有出示文件,只是口头通知。

商户疑惑,但碍于所谓规定4月以后一些商户已做更改。

更改后的店招牌明显和原来店铺调性格格不入,有网民吐槽:当地要求所有门头牌匾不能使用红色,口头传达没有任何依据,自行拆除、替换也没有补偿原因为何?希望得到合理解释。

昨天记者联系上当地城管相关,得到回应是:

“按上面城市规划要求,红蓝黑门头底色以外都可以”“有关文件会下发的,到时候会推送,就是先行一步在改这个东西,按照城市规划”。

记者再联系上层,得到回应又完全不同。

工作人员“我们这儿也不了解这几个...”也就是说谁都不想承认是自己责任,这一回应堪称“法盲式操作”——政策未公示、程序未履行、依据未明确,仅凭口头指令便要求商户自费更换招牌。

根据《行政许可法》,当地行为显然不妥,即“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原则。迷之自信,在此暴露无遗。

三河市谜之操作有三大疑点待解:

第一城市规划为什么要硬规定“红黑蓝”三色不能用,难道有什么忌讳?黑色可以理解,毕竟从2019年文明城市商铺归规划中,黑色统一风曾被无数人吐槽难看,不用黑色应该基于考虑。可见他们在制定该规划是汲取了过往教训,只是不让用蓝色和红色又处于什么考量?

怕红色太显眼,还是忌讳什么?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普通人都清楚,五光十色,霓虹闪烁才是充满人间烟火气!

到底是为迎合某人口味喜好,还是屁股决定脑袋的瞎指挥?

第二充满疑问的口头通知和未下发文件。上面说了当地是在没有文件下发提前下口头通知,而后一个说是上面要求,一个说不了解情况。

那么所谓颜色更改到底是谁的主意?如果是因为规划,是否应该说明这么做的原因。

第三是谁在扼杀城市的烟火气?城市美感恰恰来源于多元共生的烟火气,红色象征活力蒸蒸日上。蓝色象征纯洁,广阔,黑色更原见一些高端品牌。颜色与店铺设计师共生关系,如此这般统一,不仅抹杀商户个性,更让城市陷入“千店一面”的审美疲劳。

店招,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最先给到你归属感的存在。城市规划不是简单的整齐划一,更不是拍脑袋。

回想1990年初厦门中山路,一眼望去似香港,招牌林立,城市烟火气扑面而来;再看重庆群山环绕,商铺招牌霓虹闪烁一派欣欣向荣。

事实再度证明,一座城市的烟火气,很大程度决定了上限。城市氛围融洽,经济一般也差不到哪儿去。

反观那些瞎指挥,反倒弄巧成拙。

历史上有那么多鲜活例子,其他国家有那么多值得借鉴的事,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人家?最起码把审美补上。

毕竟人家精髓你可以学不来,至少形似,不至贻笑大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