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宇琛
2025年的春天,河北三河市的空气里除了飘着杨絮,还弥漫着一种颜色——绿色。不是草长莺飞的那种绿,是油漆桶里,刚刚刷上墙头、门楣、广告牌的那种。
一种崭新的城市美学,正在燕郊镇的大街小巷悄然铺开。商户们被告知,他们的招牌不能再是红色、蓝色或黑色了。这些颜色,太俗,或者至少,不符合某种更高层级的审美规划:
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字样。
这是后来流传出的《固安县城市管理导则》里的句子。但风,显然早就从固安吹到了三河。
2024年11月,三河市发布了自己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倡导与城市景观相协调的颜色,比如:
绿色、灰色等。
文件还没正式下发到每个人手里,但行动已经开始了。2025年3月起,穿着制服的人员开始频繁光顾临街的店铺。他们带来的不是春风,是油漆色卡和要求。
蜜雪冰城的雪王可能有点懵。这个以红底白字形象深入人心的品牌,在燕郊的多家门店,一夜之间仿佛被施了魔法,红色的背景被厚厚的绿色油漆覆盖。店员们自己动手,在制服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了这场:
视觉上的升级。
一位商家私下透露:
城管盯着我们把红色改成绿色,油漆都得我们自己花钱买。
花钱事小,但看着自己熟悉的品牌标识变得面目全非,心里总不是滋味。毕竟,颜色是品牌的一部分,是识别度,是日积月累和消费者建立的情感连接。
但规定就是规定。绿色像藤蔓一样,迅速爬满了燕郊的街道。灰色的招牌也间或出现,总之,街道看起来确实统一了不少,少了很多扎眼的红。
直到一张照片的出现:
将这场艺术赋能推向了高潮。
照片拍的是一家医院的楼顶。那个象征着救死扶伤、通行全球的红十字标志,赫然变成了绿色。一个硕大的绿十字,矗立在楼顶,背景是灰蒙蒙的天空。
这画面过于刺眼,以至于让人怀疑是不是P图恶搞。
网络上的评论区炸开了锅。人们的疑问朴素而直接。红十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明确规定的标志,有其严肃性和法定规范。将其涂绿:
不仅仅是审美问题,更是常识和法律的问题。
三河市儿童医院的工作人员很快证实,那个绿色的红十字标牌确实存在过,但舆论汹涌后,在4月11日时已被紧急拆除:
24小时内,红十字从绿色变回了……新的还没装上。
面对媒体的追问,三河市的各个部门开始展现出一种微妙的默契。卫健局表示不知情,且坚决反对更改红十字颜色。城管局则解释说,这是按市政府的规划要求,红蓝黑底色原则上不能用,其他颜色可以,这是:
先行一步。
市政府办公室则更直接:
我们这儿也不了解这个情况。
皮球在各个部门之间轻轻传递,力道恰到好处,谁也不至于接不住,但问题就像那个消失的绿十字一样,悬在了半空。
街头一时间出现了红绿招牌并存的奇特景象,像一场未完成的行为艺术。
而你若问城管部门能不能改回来,对方只会冷冷地回:
不心疼钱可改回原色。
重压之下,这场风波才迎来官方的检查。4月15日,调查结果公布:
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
处理结果也很快:
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予以免职处理。
这位被免职的市委书记,后来被媒体扒出,名叫付顺义。到任三河不足一年。有知情人士透露,他在之前任职的固安县,也曾推行过相似的:
去红去蓝政策。
甚至在2024年10月,三河市市场监管局的一位负责人在某个市场现场办公时,就曾明确要求商户去红去蓝,理由是:
按当地领导要求,西边打造的是学院风、国际化。
蓝色太俗。
一块招牌,掀翻了一位市委书记。这在官场上并不多见。但通报里,除了这位主要负责人,那些具体执行政策、拿着色卡指导商家刷油漆的部门和人员:
名字并未出现。
追责,似乎也讲究一种含蓄的艺术。就像那些被悄然改回原色的招牌,一切似乎想要恢复平静,仿佛那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风暴从未发生。
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三河市或者说更具体的燕郊,这个紧邻北京、承载着数十万通勤人口的睡城,近年来经历的离谱操作,远不止这一桩。
颜色或许是最容易被看见的,但有些看不见的,或者说,不想让你看见的,更加硬核。
比如,就在那抹绿色引发关注前一年的2024年3月13日,燕郊镇一家餐厅发生爆燃:
事故惨烈,7死27伤。
央视记者自然要到场,扛着长枪短炮,在警戒线外准备直播连线。话筒递到嘴边,刚说了句“在现场我们能够看到……”,话还没说完:
两名黑衣男子,Duang一下,直接挡住了镜头。
直播,咔嚓,断了。
紧接着,更多人围了上来。有穿制服的,有穿黑马甲的,还有便衣。目标明确——把带着CMG(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标识的记者,弄走。
有短视频录下来,一位央视记者对着视频说,声音又气又急:
我们三个记者被十几个人围着跑啊,被十几个人推搡呀!
连央视的直播都敢掐,这操作,确实很三河。
视频传遍全网,舆论哗然。连中国记协都罕见地站出来,连发三问,质问当地: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
压力之下,第二天,三河市事故处置指挥部发布通报,深感自责,向记者道歉。
理由?还是熟悉的味道:
一线工作人员沟通能力不强,方式方法粗暴简单。
结果是:
强行劝离。
又是先行一步的思维在作祟?还是某些地方官员深入骨髓的:
舆论恐惧症?
生怕一点火星溅出来,烧了自己的乌纱帽。
只是,这种捂盖子的方式,往往会引发更大的火。
而那些看不见的、更深刻的折腾,早已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肌理。
时间倒回几年,疫情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燕郊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环京护城河战略中:
最敏感也最容易被保护起来的一环。
这里的居民,大多在北京工作。每天,潮汐般的人流跨越检查站,往返于河北的家与北京的办公室之间。疫情一来,这条通勤路就变成了最先被掐断的生命线。
2022年的春天,尤其难熬。从3月13日零点开始:
燕郊在几乎没有本地病例的情况下,突然宣布封城。
许多在北京工作的居民闻讯,连夜打包行李,上演胜利大逃亡,只为赶在封锁前进入北京:
如果被封在燕郊,就上不了班。
他们的理由简单而残酷。
原本以为只是几天例行公事的封锁和全员核酸,没想到这次格外漫长。接下来的近三个月,燕郊几乎一直处于某种形式的封控状态:
全员核酸做了近40轮。
居民们编出了顺口溜自嘲:
天津蹲,天津蹲,天津蹲完、燕郊蹲;
廊坊蹲,廊坊蹲,廊坊蹲完、燕郊蹲;
北京蹲,北京蹲,北京蹲完、燕郊蹲。
无论周边城市是否解封,燕郊似乎总能找到继续蹲下去的理由。有人统计,2022年上半年,燕郊被封控的时间累计:
超过80天。
管控的日子里,生活变得具体而微。每天凌晨五点半,社区大喇叭准时响起,用穿透力极强的声音催促居民下楼做核酸,循环播放直到上午十点。物业群里通知,核酸应检尽检,否则影响日后出行。
有人实在不堪其扰,或者觉得没必要,选择不下楼。结果等来的可能是警方的传唤。三河市公安局曾发布通报,对未按规定参加核酸检测的居民:
立案侦查。
理由是:
给全市居民带来了健康隐患。
至于如何带来隐患,通报里没细说。
物资供应也考验着每个家庭的储备和智慧。有经验的居民总结出封城规律:
头五天物价最高,恐慌囤货导致菜价飞涨2-3倍,甚至4倍;熬过最初几天后物价才会回落正常。
人们羡慕上海封城时还能收到免费物资包,而在燕郊:
没有任何人领到过免费物资。
大家靠社区团购、邻里互助,或者干脆勒紧裤腰带硬扛。
最苦的是通勤族。封在燕郊,意味着失去收入。一位网约车司机说,从年初到5月基本没活干,老板撂话:
你要能来就来,来不了这工作就不给你留。
有人因为长期无法上班被公司开除。
隔离转运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半夜被敲门带走整栋楼隔离是常事。有人抱怨被误拉,隔离点条件差。还有人举报,从北京返回燕郊:
不论从哪回来,一律自费集中隔离。
政策像一个巨大的、看不见形状的罩子,压得人喘不过气。
三河的好奇心似乎由来已久,总想在规则的边缘反复试探,或者干脆自己画定新的边界。
再往前,2016年。燕郊行宫市场外,一名城管队员在执法中,与一位卖水果的女摊贩发生冲突。争执拉扯中:
城管队员竟当街撕扯女摊贩的衣服,导致其上身裸露。
现场视频传出,舆论哗然。无论占道经营多么不对,执法也不能如此粗暴侮辱人格。最终,涉事城管被辞退,双方达成和解。但这起事件,让燕郊城管一度成为网络热词。
回到2025年的招牌风波。
这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风暴,是以一种极其戏剧化的方式收场,那位力推去红去蓝的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了。
于是,风向一夜逆转。前几天还在监督刷绿的:
一夜之间又开始默许刮绿。
燕郊街头,人们忙着铲掉油漆,让蜜雪冰城重新变红。
官方通报承认,问题基本属实,并责成相关部门深刻反思,汲取教训。
只是,反思是否真切?教训是否汲取?
在那份最终的通报里:
被免职的主要负责人没有被写出姓名。
而那些更具体的执行者——是谁拍板定了绿色灰色?是谁拿着色卡逼着商家改招牌?是谁那么有创意把红十字涂成了绿色?
这些名字,公众依然:
无从知晓。
追责,似乎也成了一门含蓄的艺术。
三河的好奇心,或者说折腾劲儿,会就此打住吗?毕竟,这片离北京太近的土地,总有人想:
做出点不一样的成绩。
哪怕这成绩,看起来如此经不起推敲。
就像那些被刷绿又刷红的招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见证了这场颜色的轮回,然后继续他们的日常。只是心里难免嘀咕:
下一次,又会是什么?
毕竟,领导可以被查,但那股想一出是一出的冲动,未必能轻易根除。而代价,总得有人承担。
写于202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