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获得授权
从“网红”到"长红“
用建筑艺术对抗城市化焦虑
在京郊荒野,地产商们用隈研吾、张永和的先锋建筑吸引全球设计朝圣者。
在秦皇岛海边,不以房子售罄为终点,以精神空间为主体,用仪式感建筑传递“人生可以更美”的生活取向。
在龙游湿地,艺术与生态共生的”轻改造“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生态叙事者“。
通过建筑空间培育新型的社群关系,模糊了游客、居民、创作者”的界限,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边缘小城镇正在用建筑艺术重新书写土地价值。
01
“实验性建筑激活京郊荒野的地缘价值”
长城脚下的公社
2002年,作为地产商的潘石屹和张欣夫妇二人在北京郊区长城脚下买下了一块地皮,在京郊荒野处,邀请张永和、隈研吾、古谷诚章等12位亚洲知名建筑设计师各自设计一栋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郊野别墅。
▲ 场地鸟瞰图
十二栋高级别墅在建筑设计界评价极高,被誉为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被威尼斯双年展邀请参展并荣获“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的作品。
▲ 户外风景
同时,用木材和硬纸板制作的参展模型也被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这是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第一件来自中国的永久性收藏艺术作品。
▲ 室内空间
▲ 室内空间
与普通的度假村不同,项目规划之初,并没有把这12栋别墅当成简单的房子来对待,更像是一个公共开放的实验性建筑艺术展,每栋建筑风格各异,建筑师们向我们展示如何通过建筑激活京郊荒野的地缘价值。
在不破坏水关山脉山麓的原始风貌前提下,让建筑以“原生居民”的身份自由生长在郊野之中。
由于限制较小,在高自由度的设计畅想中,我们能在每栋建筑中看到设计师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建筑大多数采用落地玻璃、竹材、原木等材料,与长城脚下山间自然风貌相呼应。
森林小屋
古谷诚章设计的森林小屋共有四个卧室,采用垂直长条形的玻璃窗,能让人在室内即可产生移步换景的效果。
“建筑的价值对我而言,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世界的框架。”
在森林小屋中,建筑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背景,它创造了互动的可能性及与森林紧密的空间关系。
竹屋
隈研吾经常创造出一种超越当下潮流的朴素建筑,传统工艺和自然材料的使用表达了他对建筑的谦逊态度和朴素造型的渴望。
然而,这种看似简单的构造中隐藏着复杂的层次和纹理,建筑在简约的外表下呈现出微妙和复杂。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学习长城的形式,它几乎无休止地沿着起伏的山脊线延伸,却不与周围环境隔绝,这种形式正是我们被吸引的本质。”
设计师被长城的形态所着迷,它批判了传统的“建筑”形式,长城并没有在庞大的自然环境中成为孤立的个体。
▲ 鸟瞰图
▲ 剖面图
▲ 立面图
隈研吾的竹屋设计初衷借鉴了万里长城的模式,是向土地的回归。
双兄弟住宅
来自新加坡的建筑师陈家毅的双兄弟住宅灵感来自北京传统四合院,打破原来的封闭格局,将四合院‘分拆’成两个 L形结构,分为主楼和附楼,诠释现代生活方式。
主楼设有卧室和浴室等,附楼则是活动功能空间,为了与室外自然风景形成连贯性,设计师特别保留了场地原有的山楂树。
将当地的石材作为主要材料,是住宅设计得与所处的自然涵构密切的结合的原因。住宅的体量是以一个较大的建筑物与一个较小的附件配置于山谷的基地当中,两者者是L字形,这有助于前述的结合。
阶梯状的木头平台像爬行动物一般爬过这个庭院,绕建筑一圈而后延伸到地景中。
连结山谷与房子的小径提供了休息与冥想的场所。
并不像普通庭园围闭的模式,它在各个方向都有特殊的开口穿透,即使是置于内部的庭园也可以一直与外部有视觉上的连接。
长城脚下的公社作为建筑艺术的“初代网红”,加之以上各种“头衔”叠加,对于建筑爱好者来说,可谓是视觉盛宴。
设计师们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相较于市场上的其他公式化的住宅建筑减少了更多商品性,多了几份艺术表达。
在12座建筑拿奖后,房地产商发掘出其潜在的商业价值,从原本的建筑商品转变成展览馆,让更多慕名而来的客人深度体验大师的作品,酒店变成最终的方案。
▲ “大通铺”别墅
但是在建筑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权衡中,开发商选择了后者。
▲ “手提箱”别墅
在过去近十年中,在某社交网站上,有关长城脚下的公社不乏负面评价。
“这个地方好像是建筑师的作品集,但除了概念,细节上真是一塌糊涂。室内经常是阴冷潮湿一股霉味,室外环境乏善可陈,绿化、道路、设施都不怎么样。”
▲ 竹屋
在2021年,由AIM受邀帮忙酒店内部所有别墅和主楼俱乐部的室内改造设计,并重新开放。
在酒店官网上,我们可以得知,酒店拥有170余间客房及套房,分布在36栋别墅中。
▲ 大堂
为了完善酒店配套服务,增加了公社小厨、健身中心、儿童公社、公社礼堂等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化的改造使得酒店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公社”。
▲ 泳池
▲ 儿童公社
▲ 公共餐厅
在原本的商业居住空间基础上,增加了游客与游客之间、游客与自然之间、游客与公社之间的交流交融。在这个荒凉的京城郊外,提升了每个住户的归属感,在居住期间,短暂地做一回自然的主人。
02
“重塑渤海湾沙滩的文旅话语权”
阿那亚社区
十几年前,河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从未想过在10年后可以为艺术展览、时尚秀场、戏剧节等国内外享负盛名的公共艺术活动提供场地。
▲ 社区全貌
2015年,一条全网播放量达8亿的视频《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爆火。
▲ 海边图书馆
一句“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为阿那亚这座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铺上了一层文艺色彩。
为了感受这份孤独,人们不远万里相聚于河北省秦皇岛昌黎县的一处临海社区,一夜之间,最孤独的图书馆变成最热闹的话题,阿那亚从此一炮而红。
阿那亚的slogan,也从2014年的“北京之海,人文之海”,变成了现在的——
人生可以很美、此心安处是故乡。
据燃财经报道,每年有近40万人来阿那亚打卡,举办戏剧节、音乐节时,一天的流量就可以达到3万人,在网络上关于阿那亚的话题视频播放量达10亿。
▲ 社区音乐节
阿那亚火了,当地房价、周边餐饮酒店价格也跟着居高不下,阿那亚的房价,如今已经是周边社区的两倍以上。
▲ 海边礼堂
与其他社区不同,阿那亚社区里的公共建筑,围绕着精神产品来建造,在这个物质时代,阿那亚社区营造的精神和情感的关怀正好填补了当代人的需求缺口,通过孤独的图书馆让人们看到这个喧嚣世界中的静谧灵魂安身之处。
光影和线条构成了阿那亚的艺术氛围感、洁白的礼堂和与海遥望的图书馆等建筑收留了居民的精神寄托。
“价值观的认同,是人们在阿那亚展开共同体生活的基础”
沙丘美术馆
OPEN为阿那亚社区设计了一座隐藏在沙丘之下的美术馆,沙丘下挖掘出一系列相互连接有机形状的空间。
透过建筑框架的不同开口,参观者可以观察到天空和海洋全天不断变化的表情。
螺旋楼梯通向沙丘顶部的瞭望台,引导好奇的观众从博物馆洞穴般的画廊的黑暗凹处到上方广阔的开阔地带。
▲ 平面图
博物馆隐藏在大海和沙滩之间,是一个隐蔽的避难所,与身体和灵魂息息相关,是一个思考自然和创造艺术的地方。
阿那亚儿童餐厅
在阿那亚社区,开发商专门为儿童建造了属于他们的艺术基地,Wutopia Lab 受阿那亚委托,将俱乐部会所的一部分改造成儿童餐厅,希望在这个不到 1,000 平方米的空间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梦幻岛。
设计师希望在这个“儿童艺术基地”中,创造一种失去材料质感和空间指向的场所。
建筑表皮采用碳酸酯高分子材料作为建筑外壳,结合光照,让人仿佛置身于泡泡之中,转瞬即逝,捉摸不透。
整个餐厅最重要的高潮是屋顶上用双层穿孔铝板建造的红色飞屋,沿着黄色的线索,经过一个不锈钢的水面,绕过泡泡树,曲折走向屋脊,光线越来越亮。
Wutopia Lab的建筑实践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对日常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日常生活变成一种“神奇现实”,创造出能够揭示现实生活真相的日常奇迹。
阿那亚的创始人马寅在采访时提及“阿那亚的建筑有三次生命:“第一次是建筑师从理念到图纸的实现;第二个是制造者从图纸到实体的建设;第三次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流动赋予建筑的互动。”
▲ 图书馆内举办音乐节
“网红”的成功转型,背后是阿那亚社区优秀的精神产品给每一个游客和住户别样的空间精神体验,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空间的互动共同创造出属于阿那亚社群的集体记忆。
03
“以艺术装置唤醒生态美学潜能”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
龙游是浙江省衢州市的一个小城市。流贯龙游县境的衢江,为钱塘江上游支流,将龙游县城分为了两部分——南为烟火县域,北为产业乡野。
如何围绕岛链、瀫面、大小湖群为特征的生态区域,变衢江“龙游段”为“龙游瀫[hú]”,缝合原割裂的城市板块和乡(镇)村,实现空间景观的系统重塑?
从“大县小城”,到“小县大城”,借用建筑艺术赋能城镇可持续发展,将传统城镇年轻化重塑龙游空间景观。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目前共有40组方案,为城乡新未来提供具有建设性、成长性的见解和回答,通过艺术作品、空间装置和大地景观的形式,对未来发出倡议,谱写价值共识与宣言。
▲ 生态走廊总览图
项目的每个方案背后,是一个个与场地文脉相连、和在地文化相关的故事......
概念书店
概念书店是一座位于浙江田间的回旋壳体,它试图探索当代形式和乡土文化之间一体两面、流动交融的可能。
书店是直径约10米高5米的回环壳体,从一侧的半圆翻转向另一侧,互为内外。壳体由红砖构成,砖壳被放置在漂浮的混凝土梁上,基座被隐没在高草中。
这是乡村建设中将数字工业化与传统材料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网格化的浇筑、像素化的点阵分布颠覆了砖的建构印象。
走入龙游衢江边的田野大地,这里有着村落与农田的日常样貌。
春天的油菜花形成了金色地景;六月之后田里漫起了日渐丰盈的青色水稻,四季轮种的大地上,有厚度的作物景观形成了新的“地平面”,高度随着四季而起伏变幻。
听雨亭
深入农田里的灌溉渠像是大地上的标尺,标示出一个特定的高度——走在水渠上穿越金色的油菜花,建筑师决定在水渠端头创造一个特别的场所。
高低错落的悬浮平台与栈道,让人们时而如同陷入田中、时而又漂浮在田野上。
黑色压低的屋面像是匍匐在农田上的大黑鸟守护着这片土地,并提供了一片阴影让人们停留;这是一个日常性的乡村公共空间。
在场所的中心是一个隐匿的精神性垂直空间,它作为这个结构体的力学核心,隐藏了一个滴水埋瓮的古法声音装置,从而建立起天空与大地的联系。
▲ 结构拆解
▲ 古法声音装置
屋顶体量的结构肋间镶嵌黑色的泡沫铝板,既可以轻质而隔音,同时又以当代工业性材料创造出乡间茅草顶的意象。
朝向天空打开的水塔向下投射出水波的光影,内壁镜面反射出无尽的天空水光。
屋面收集的雨水顺着十字柱流下、最终导向一块弧形的水泥基座——三个老水缸的圆形底部镶嵌其上,如同遗迹般唤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记忆。
以声音为媒介,知觉化地呈现土地的价值。与大地保持若即若离地关系,创造出对不可见的大地空间的感知。
滴水回声里、瀫畔田野中,听雨停成为了精神冥想独特空间。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作为一个长期项目,用艺术助推龙游县发展,突破传统认知,让建筑艺术赋能未来乡镇,展示艺术文化空间。
结语
当我们在谈论用建筑对抗城市化焦虑时,或许真正要对抗的,是那个习惯用‘网红’标签消解一切复杂性的自己。
资料引述:
1. 《建筑设计有门槛,跨界建筑请谨慎》
2 .https://sohochina.com/project.aspx?projectid=18
3. https://www.stonexp.com/show-15264.html
4. https://kkaa.co.jp/project/great-bamboo-wall/
5. https://www.stonexp.com/show-15261.html
6.https://www.gooood.cn/topic-story-behind-aranya-and-tourism-real-estate.htm
7.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710060
8.https://www.gooood.cn/aranya-kids-restaurant-china-by-wutopia-lab.htm
9.部分图片文字资料节选自长城脚下的公社官网、瀫石光公众号
编辑曾伊琳
责编李婧博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匠山行记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