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传统社会的审美演变过程中,主流风格在不断变化。

隋唐时期之前,中国人的审美主要以朴素淡雅的风格为主,在绘画艺术当中有着显著地体现。

而在隋唐时期,甚至从更早的魏晋南北朝之后,华丽的绘画风格便逐渐传入中原,影响着中原地区的绘画艺术表达方式。

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唐代的中原和西域绘画发生了碰撞与融合,朴素淡雅的风格与华丽多彩的风格,在同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当中有着共同的呈现。



以绘画为例,西域的石窟画和壁画,让从未接触过这一领域的中原人眼前一亮,这就是文化交融带来的成果。

唐朝时期的文化交流有着怎样的特点?绘画风格的融合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审美转变?

时代开放,日渐包容

封建主义的农业社会,毫无疑问是一个闭塞的社会,整个封建发展阶段,以大河文明为典型特征的中国,都没能做到完全的对外开放。

如果纵向对比几个不同的朝代,我们能发现,或许只有唐朝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时代。



唐朝的统治者有着一颗包容天下的心,他能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成果,能够推动贸易过程中的文化交流。

尤其是针对西域,他把丝绸之路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致。

唐高祖李渊,此人在历史当中的存在感并没有他的儿子和孙子那么高,不过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他也绝对不可能是大多数人刻板印象当中的庸庸碌碌之辈。

可以说,李渊的执政风格,为整个唐朝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

李渊认为,如果国家在闭塞的环境当中止步不前,不管当前的综合国力有多么强大,未来都必然会走向衰落。

国家不可以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更不能闭着眼睛拒绝与世界的接洽。



他在位期间,已经开始通过发布支持性政策的方式,推动丝绸之路的海外贸易,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运输通道建设。

在他的影响之下,李世民等人也认识到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所以在大唐的鼎盛时期,我们的国门一直都对外敞开。

以日本为代表的前来学习先进发展成果的民族,我们十分欢迎,甚至能够慷慨地将我们的发展历程作出展示,绝没有藏私。

正是由于大唐的开放,日本才能将文字、茶道、建筑、服饰和绘画等诸多方面的文化表达带回本国。

今时今日我们所看到的日式风格,很大一部分曾经受到过唐朝文化的影响。

除了统治者个人的内心转变之外,唐朝皇室的血统,也推动了执政风格的转变。



众所周知,李唐皇室并不是单纯的中原人,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鲜卑族的血液。

这是一个在马背上驰骋的少数民族,而且是一个极其擅长学习与经验交流的民族。

单单是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我们便能看出鲜卑族人骨子里先进的意识。

在唐朝,鲜卑族的血统也让统治者不再执着于传统的封建伦理制度的影响,而是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眼光来治理社会,看待世界。

面对位于西域的众多少数民族,他们不再抱有一颗高高在上的心,因为他们本身也是少数民族的后代,所以才能够设身处地地正视少数民族文化的绚烂多彩。

如果没有这一层血统关系,或许唐朝的统治阶级会像以前的汉人统治者一样,全然地排斥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保持汉族文化的先进性。



这样一来,文化交流便失去了所有可能,文化交融的结果也绝无可能再发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西域传回来的众多璀璨的文明成果,也确实让唐朝统治者看到了文化多元性的魅力。

以绘画作品为例,西域的绘画表达风格,和我们中原地区完全不同。

在传统的艺术传承脉络当中,中国人一向将文化的内敛朴素注入到艺术作品里。

我们的绘画风格通常以清新淡雅为主,构图并不复杂,画面也并不繁复,还会注意在画面上的留白与结构。

清新淡雅的风格,往往能够让饱受生活摧残的民众感受到舒心,简约却并不简单,朴素但并不普通,这就是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



虽然这种风格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可是人们会出现审美疲劳,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当人们接受同质化的审美作品时,思想意识偶尔会由最初的欣赏变得平常,最终可能会发展为厌倦。审美疲劳,一定又会带动艺术手法的创新。

可是该怎么创新,往哪个方向创新,风格上需要做出怎样的转变,许多艺术从业者却没有一个清晰的想法。

直到看到西域绘画,看到绚丽多彩的表达,看到华丽的风格,他们才被激发出了新的灵感。

这就是艺术风格碰撞的魅力,往深层次说,这也是民族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魅力。

艺术家都喜欢追求新鲜感,而西域绘画正好给了他们新鲜的刺激。



他们发现,原来色彩可以如此斑斓的方式呈现在画作当中,原来线条可以勾勒出无法想象的形状,原来就算没有留白,画作不会给人的视觉带来太多负担。

有了这一层影响因素,中原画家的表达方式便逐渐发生转变,华丽的审美方式,也逐渐取代朴素的审美追求,成为了社会主流。

西域绘画,主要特征

谈到西域地区的绘画艺术表现特征,就不得不提到西北部的代表作品,克孜尔石窟。

它不像我国的其他石窟,天然地具有石雕的优越条件,可以直接通过雕刻的方式在石壁上作画。

这里的石窟,石头质地较为坚硬,雕刻起来极为艰难,还很有可能对原本的石质造成破坏。



所以当地的艺术家没有选择石雕的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而是直接在石壁上作画。

石窟当中的绘画,也呈现出了绘画显著的风格,华丽大气,丰富多彩。

对色彩的运用,当地艺术家可谓做到了炉火纯青。

通过色彩来展现画面的立体感,通过色彩的不同层次来展现画面的深度,通过色彩的明亮或者晦暗来展现画作的主要情感表达,这都是色彩运用的极致。

一片相对平整的石壁上,画家也能够用色彩的搭配来突出凹凸不平的感觉,这就是石窟绘画当中特有的凹凸法。

如果无法完全理解,我们可以联想一下现代美妆手法当中的阴影使用。



当一个人的鼻子不太挺拔时,或者下颌轮廓不太明显时,他通常会通过阴影的方式来重点强调这一部位的层次感,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到面部的立体结构。

如果把脸比作一张画纸,这样的手法正是绘画当中的凹凸手法的运用。

石窟作画同样如此,在画出一个宗教人物时,画家常常会需要在他的双脚处多费些功夫,让他有种破壁而出的氛围。

这时候,画家便需要采用相对较暗的色彩,在他的双脚处多做些阴影式的沉淀,明亮和灰暗的色彩一对比,画家的意图便自然能表现出来。

在描绘宗教人物的肌肉起伏时,凹凸法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肌肉的线条走向,可以简单地用颜色较浅的笔触予以勾勒,肌肉的集中处,则可以使用较深的颜色。



身体的中间部分,他们往往会采用留白的方式。

但他们的留白和我们的画面留白并不相同,他们是想通过空白的色彩来营造与其他色彩的对比度,从而展现肌肉的鲜活性和生动性。

有了多重色彩的搭配,画面看起来栩栩如生,站在石窟外观赏,观众仿佛觉得真实的人物将要从石壁上走下来,走到我们的面前。

这就是绘画的最高境界,以假乱真,用多种色彩的组合来达到这一效果,也足以证明西域人在色彩运用方面的登峰造极。

除了凹凸法之外,线描也是他们使用的重要技法。

石窟当中的绘画与纸面上的绘画,本质上还是极为不同。



前者更有一种自然的野性美,虽然有些粗糙,但不失真实,不失大气,而后者则更加强调精致,甚至会强调1:1的还原。

如果说后者运用的线条是柔软温和的话,那么前者则更加粗犷,更加富有力度。

石壁上的起承转合,常常会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如果手腕不加重力道,一处原本连续不断地描绘,就有可能突然断在某一个地方,破坏画面的整体和谐。

所以在勾勒线条时,除了线条结构的真实之外,画家还更加强调手腕用力,强调转折之处的精妙感。

黑色和白色这两种极致的颜色,在线描方法中也有完全不同的运用。



黑色较为沉着,而白色较为飘逸。黑色通常运用在大画面的勾勒当中,白色则通常会出现在小细节的工作当中。

看到克孜尔石窟,人们才能发现,原来色彩可以有如此奇妙的用法,原来华丽的画面内容,也能传达不同类别的情感。

所以当其传入中原之后,立即引起了一股审美热潮。

转换朴素,回归传统

如果说唐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是华丽与朴素交织的话,那么到了宋朝,绘画艺术的风格又渐渐转变为传统的风格,回归到了朴素淡雅的领域当中。



这与宋朝整体的社会审美,有着很大的关系。

宋朝人认为,文化需要通过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热烈奔放的极端往往不被人所接受。

无论是绘画艺术还是建筑艺术,又或者其他艺术种类,都需要尊重普世大众的价值观。

宋朝时期的文人画兴起,也让清新淡雅的艺术表现手法再次回归了大众视线。

文人画更加强调意境,有着深沉隽永的韵味。

或许只有简单的水墨勾勒,泼墨层次,才能传达这样的韵味,华丽的色彩,往往会让人更加注重视觉感受,而忽略了画面背后传达的内涵。

审美主流总是一时一变,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也处于不断地发展进化当中,这就是动态的艺术演变过程。



结语:

唐朝时期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为西域文化的传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西域绘画在色彩上浓烈地搭配,在线条上的粗细结合,在结构上的大气奔放,都让中原画家倍感惊艳。

他们也尝试着转变风格,最终促成了文化交融的局面。

参考资料:

《新唐书》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