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裴诗语)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欣赏一座遗址?4月18日,2025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一场沉浸式的“考古现场课”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启,通过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大海的讲解,不仅揭秘了大报恩寺建筑群的营建智慧,更展现了遗址保护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入口处,古香水河桥的两侧,对称分布着两座“御制大报恩寺石碑”。陈大海首先向观众介绍:“大报恩寺并非传统的坐北朝南,而是罕见的坐东朝西格局。”他指着永乐与宣德两座御碑解释道:“明代以左为尊,当我们面朝山门时,左手边的南碑亭供奉永乐御碑,右侧北碑亭则是宣德御碑。这种空间安排既遵循礼制,又顺应了东高西低的地势特征。”
走进博物馆,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天王殿的夯土台基、石柱础。陈大海指向地面的柱坑遗迹:“这些看似普通的凹痕,实则是解读古代建筑等级的密码。”如今,考古人员通过柱网结构还原出五开间的殿堂格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规制,对应着皇家寺院的配置。即便梁柱早已湮灭,但柱础位置仍清晰标注着当年的空间尺度。”
为什么600年前的夯土至今仍坚硬如初?“中国古代建筑基本上都是夯土高台建筑。”陈大海介绍,砖瓦层与黄土交替夯筑,增强了结构稳定性。
古人营建智慧远超想象。陈大海详细介绍了大报恩寺的排水系统:整个寺院依山势渐次抬高,所有明渠、暗沟、蓄水池最终汇入香水河,再经外秦淮河排出。即便遭遇暴雨洪涝,这套系统也能让建筑群免于积水侵蚀。
当行至北画廊遗址时,可以看见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设置的空中悬浮的柱阵。陈大海揭秘道:“这是用当代艺术语言与历史对话——悬空的柱阵对应石柱础,还原出当年的画廊结构,既避免触碰地下遗存,又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唤醒空间记忆。”
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欣赏遗址?陈大海表示:“我们真正欣赏的不仅是历史碎片,更是一整套保护逻辑。”他指着玻璃罩下的宋代道路遗存举例:“考古发现要经过严苛的论证,就像这里的宋代路转与明代排水沟存在叠压关系,印证了寺院历代修缮的时空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