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建兵
抗日战争时期的货币战,是日本企图从根本上破坏中国的币制,摧毁中国经济而引发的。在货币战中,日军试图通过从货币市场上驱逐中国货币、争取有利于敌伪货币的比价、套取中国的外汇、抢夺中国的金银、伪造中国的货币等手段,以达到彻底破坏中国固有货币的目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套取中国外汇已不可能,日本又以物资战的形式大打货币战,将法币推向国统区和根据地,以抢购物资和加剧未沦陷区的通货膨胀。日本的这种一石三鸟的货币战略,尽管在货币战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最终随着其侵略战争的失败而彻底终结。
壹
货币阵地战
1932年9月15日,日本宣布正式承认伪满洲国。 同日,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左)与“满洲国” 国务总理郑孝胥(右)签订《日满议定书》,中国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所谓货币阵地战,就是力争以自己发行的货币占领流通市场,驱逐对手发行的货币,从而掌握使用自己货币区域的经济命脉。
早在二三十年代,日本就在中国广设银行。“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又在中国东北及东南沿海一带发行纸币,侵占中国的地方货币权。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更确立了肢解、分化中国的策略,在中国先后设立了4个大型伪银行,发行伪币,并以这些伪币抢占中国沦陷区的货币阵地,以达其控制沦陷区经济、掠夺中国物资的目的。当然货币阵地被敌伪占领,则意味着法币的内流,将引发非沦陷区货币数量人为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从而破坏非沦陷区的经济和人民生活。表现在政治上,不使用中国货币则意味着与中国政府经济关系的断绝。所以,发行伪币是日军配合其政治、军事政策的最佳经济手段。
位于吉林的伪满洲中央银行旧址
日军的货币阵地战策略,是和日军逐步灭亡中国的初衷相一致的,是以武力为后盾而凶猛进攻的。在东北,“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以伪满洲中央银行币,迅速占领了东北的货币市场,取得了侵华战争中一个较为巩固的货币阵地。但当日本全面扩大侵华战争后,面对着新的货币对手——法币,其货币阵地战策略的推行,则遭到了强有力的阻击。原因是:在东北,由于该区域1931年以前的货币主要以地方货币为主,国家统一货币工作还没有展开,同时日本在东北又有一定的金融势力,故日军可在武力的配合下,以收兑旧币的方式迅速占领东北的货币阵地;而在华北,法币于1935年币制改革后已经取得主导地位,日军尽管对华北属于地方货币体系的货币收兑较为顺利,但最终未能像在东北那样彻底占领华北的货币阵地。这种情形到了法币的中心区域华东、华中后,表现得更为突出。日军迫于法币的价值,不得不改变策略,在更直接地依靠发行军用票的同时,放弃对华东、华中法币的驱逐,转而利用法币,以伪币与法币等值流通为手段,侵蚀法币市场,扩大伪币阵地。不过,这是以后的事了,直到英美封存中日海外资金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才开始推行利用伪中储券占领华中、华南货币阵地的策略。
日军货币阵地战的进攻战术,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是以伪币收兑原有流通领域中的货币,禁止原有货币的流通,从而强占货币阵地,这在东北和华北及蒙疆表现得极为显明。二是在具体做法上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法,先从币值不高、地方性或不具有外汇能力的币种上入手,先行禁用,进而牵动整个区域的货币体系发生动摇。三是以货币价值战的形式,配合军事、政治力量强行贬低中国货币的价值,人为地提高伪币的价值,以达到占领货币阵地的目的。四是以物资战为手段,在日军攻占的未稳定区域用伪币强行购买物资,放出伪币占领市场,再以卖出物资为手段,提高伪币的比值。即先楔入钉子,再加以巩固,从而达到占领货币阵地的目的。五是以汇票的形式,在非沦陷区制造货币“飞地”。在华北,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就以汇票的方式,大量向根据地汇入伪币。冀中就曾被伪汇票打入,从而侵扰了根据地金融。六是利用法币,如在华中,伪中储券通过和法币挂钩,利用法币的价值、信用和流通领域扩大伪币的市场和流通。
对于日伪的货币阵地进攻,国民政府一方面在国统区严禁行使敌伪货币,在战区推行地方银行纸币护卫法币;另一方面极力维持法币在沦陷区的流通,以削弱敌伪货币的发行地盘,并以此作为在政治上联络沦陷区人民的手段。这种作法在一些地区如华北,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国民政府在军事上的失败,沦陷区的日益扩大,国民政府在货币阵地战中一直处于退却防守的地位。
抗日战争中,敌后根据地货币在货币阵地战中表现得极为突出。根据地本身就是从敌伪占领区中开辟出来的。根据地的货币发行是对敌伪货币的冲击,而且由于采取了一系列高超的货币进攻战略,从而使日军从法币原有地盘中侵掠下来的地盘,被大大小小的抗日根据地所发行的货币重新杀入、夺回,致使敌伪的货币支离破碎,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统治。
日伪对敌后根据地货币所采取的态度与对法币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对使用根据地货币的人民采取了残酷的惩办措施。如在山东,日军规定发现携带北海银行纸币超过5元者枪毙,严禁沦陷区人民行使和保存根据地货币。在如此残酷的货币争斗中,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对敌货币阵地斗争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发行自己的货币,消灭土杂钞,严禁伪币在根据地内流通,从而巩固根据地货币阵地。各根据地一般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对于已经侵入根据地的伪币,根据地也使用经济手段将之逐出。坡度贬值就是根据地驱逐伪币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一般而言,根据地中心区域边币的价值高,伪币在敌我交界区域价值较高,根据地利用这种情况,由内向外对伪币进行贬值,而将伪币逐出根据地。二是在敌人已于经济、军事上占有优势的情况下,采取灵活的策略,以伪币打击伪币。三是以法币为基础发行根据地货币,以保护和维持法币的原有货币阵地。华北及其它根据地货币一开始大多是以法币辅币的面目出现的。为保护法币,各根据地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而使法币沉淀于民间而不被敌伪所套取。四是配合物资、贸易斗争,占领货币市场。根据地严格控制对外贸易,限制伪币输入和物资输出,在贸易中注意货币阵地问题。历史证明这一做法也是极为成功的。
晋察冀边区银行壹圆券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货币阵地战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在沦陷区,伪联银券的货币阵地已被晋察冀边区银行、冀南银行、北海银行等根据地货币围困于大中城市之中。在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货币经过激烈的货币战,已形成了将伪中储券从根据地扫除的态势。根据地还通过对敌伪抛出法币这一阴谋的阻击,使法币部分坚持了华中的货币阵地。总之,根据地货币在货币阵地战中如同敌后军事斗争一样,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由于根据地货币的存在,也使得法币在沦陷区的货币阵地得以维持,进而对敌伪贷币形成很大威胁。
贰
法币外汇战
1935年底,中国进行法币改革,使法币与英镑、美元紧密联系在一起,国民政府中、中、交三行无限制地买卖外汇,以维系法币的币值。这一政策给日本带来了可乘之机,日军通过高压政策在沦陷区搜刮法币,并运至上海套取法币的外汇,通过套汇动撼中国法币的基础,从根本上破坏中国的币制,扰乱中国经济,离间中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通过套汇,日本从另一面又增强了自己的实力,以中国的外汇购买战略物资,以实现其破坏法币的国际形象、巩固日元国际地位的毒计。
法币的外汇战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38年3月至1939年5月,即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成立至伪华兴银行成立;第二个时期是1939年5月至1941年12月,即伪华兴银行成立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从地域而言,前一时期日军对中国外汇的争夺集中于华北,后一时期则集中于华中和华南。
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旧影
卢沟桥事变前,中国一直采用无限制买卖外汇的政策,以稳定法币币值,效果良好。但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仅一个月就售出外汇750万英镑。特别是抗战初期,中国外汇买卖有3种价格:一是中央银行牌价;二是中国、交通二行牌价;三是上海外汇黑市价格。第三种价格又分为汇丰银行牌价、商业银行结汇价及银行同业作价3种。这为日后日本套取中国外汇,开了方便之门。
1938年3月10日,华北成立了伪中国联合银行。伪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以伪币换取法币,再以法币套取外汇。
为阻止日军在华北搜刮法币,套取外汇,国民政府在华北采取了3项措施:一是授意中、中、交三行尽力吸收法币,以避免为伪银行控制;二是停止中、中、交三行华北分行的外汇供给机能;三是施行外汇申核制度。这样,上海和香港成了外汇中心,天津则出现了外汇黑市,而且天津地名法币成了上海外汇市场上兴风作浪的生力军。
为防止敌伪利用外商套取外汇,1937年8月宋子文和外商银行的负责人达成协议,规定外商银行对投机性或逃避资金的外汇购买不予供售。遇市场供应不足时,再向中国政府银行补购,对于华人存款,外商银行将不接受新存。这一协议史称绅士协定。
位于外滩的中央银行旧影
国民政府自1938年3月12日开始对外汇进行管理。财政部公布了《办理外汇请核办法》,这一办法的实行,实际上标志着中、中、交三行已经停止了无限制的供售外汇。以后两个月,三行按规定仍售出外汇约350万英镑,且仍不敷用,外商银行遂放弃了原与中国订立的绅士协定,自订市价买卖外汇。
1938年4月22日,财政部又颁布法令,要求24种重要货物出口所得外汇应按法定价格售于政府。外汇被政府严格控制,使上海出现了外汇黑市,特别是外商银行放弃绅士协定后,日伪势力开始在外汇黑市上兴风作浪。由于黑市汇率的下降必将影响政府的法定汇率,即危及法币的对外价值,从而牵动物价,引起法币贬值。而且,法币价值的变动也将影响美元和英镑,为了照顾英美在华利益(
当然也有拉住英美,共同对日的目的),中国方面开始忍痛维持法币外汇的黑市汇率,特别是1938年7月初,法币汇价由上月的1先令上下跌至8便士左右时,中国银行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暗中进入上海外汇黑市。
1939年4月,由于中国外汇损失太多,已经无法继续维持外汇市场的均衡,国民政府经过艰苦的交涉,得到了英国的支持,设立了1000万镑的中英外汇平准基金,力图维持法币汇价,但不及两个月,法币由于大量被套取,汇价由8便士跌至6便士,平准基金“已告罄,中国各银行增加之50万镑,亦已于48小时内售尽”。
1939年5月,日军在上海利用汉奸建立了华兴商业银行。此后又以伪中央储备银行取代了伪华兴商业银行,两行均不与日元挂钩而靠用法币,以法币吸收外汇。
华兴券
随着华兴券的推出,敌伪开始在关税方面用伪华兴券吸收法币。1939年8月31日,伪维新政府宣布所有关税均需以华兴券交纳,同时也可以法币交纳,从而使关税中的法币收入增加。伪华兴商业银行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法币汇价大跌,猛缩9%。中英平准基金不得不于6月18日宣布停止供应外汇,让上海外汇自由波动。中国政府一方面放弃汇率钉住政策,使法币汇率从8便士跌至6便士半,到1940年初时维持在4便士八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强化了汇兑机构,加强外汇管理。
到1940年8月1日,国民政府又将汇率改为4便士半,使法币的黑市汇价与官价大体接近,从而减轻了政府的压力。
1941年1月,伪中央储备银行成立,日伪以伪中储券与法币挂钩大举套汇。4月,为支持法币,中美、中英外汇平准基金协定签字,于5月25日正式成立外汇平准基金委员会,8月18日开始活动,并放弃以前自由外汇办法,代之以审核制。
中储券
1941年日军进攻越南后,对海峡殖民地的英国给养线以极大的威胁,为共同加强对日本的经济封锁,美国于1941年7月25日下午宣布封存日本资金,范围极为广泛。但如果仅封存日本资产,日本仍可在沦陷区换取中国外汇,并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物资,因而中国政府要求英美两国同时封存中国海外资金,对中国被封存的外汇款项等,仍归中国政府支配。
英美封存中日资金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中国逐渐停止了过去的外汇政策,法币成为对内货币,法币的外汇黑市逐渐消失,以争夺外汇为主的货币战,逐渐转入了以争夺物资为目的的经贸战。中国维持外汇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维持法币的汇价来维持法币的价值和国内经济的运行,使沦陷区法币坚持原有的阵地,并在国际上树立法币高于日元的形象。
由于国民政府坚持了以维持法币汇率为手段来维持法币价值的政策,沦陷区法币仍能在沦陷区流通,给敌伪货币的流通以极大的阻力,使日军想把法币变成“废纸”的梦想破产。同时对伪币的发行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日本军用手票
中国维持法币汇率的另外一个目的是照顾英美在华利益,拉住英美。
本来汇率的跌落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有有利的一面,因为汇率下跌,则黑市将疲软,对套取外汇不利。其次,外汇在自给自足的经济环境中是无足轻重的,而战时由于日军包围封锁中国,使中国的经济不得不向自给自足的方向发展。上海孤岛的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为英美利益而作出的牺牲。同时法币汇率下跌,也不代表法币的全盘贬值,法币的价值最终将体现其在国内经济活动的需要量上。国民政府对外汇维持,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由于半殖民地的经济环境,需要国外的商品输入和国内的原料出口以维持中国经济的运转,而且已被纳入世界经济中的中国经济,又是英美资本主义得以取利的重要市场,因而,维持法币的汇率,就可以使中国和英美的经济联系维持下来,以这种经济上的牺牲作为外交和政治上结盟的砝码。
为此,关于中国在经济上的惨重损失,就连蒋介石也说:“过去在上海办理外汇的方法,不但于我们中国商民没有利益,而且徒然替敌伪维持其金融生命,实在无异给敌人以操纵之柄,来催毁我们抗战的经济。”在争夺外汇的货币战中,根据地货币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根据地货币阵地的扩大,阻遇了敌伪对法币的吸收,从而保护了法币,也保护了法币的外汇,特别是独立自主的根据地货币并没有可供敌伪套取的外汇。
未完待续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