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中央,古筝与算法生成的AI音轨展开“量子纠缠”。视觉矩阵如同会呼吸的数字生命体,在环形屏幕上投射出东方水墨与赛博朋克交织的异度空间。由王萌、于淼艺术组合打造的“未来诗·古筝与AI视听音乐会”,日前正式掀开“数字缪斯——2025音乐科技融创节”(以下简称“融创节”)展演序幕。这也是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以下简称“上海之春”)的节中节。

自“融创节”启幕以来,多台展演和展览相继开启,为音乐与科技融合带来诸多创新实践和前瞻性思考。“时空榫卯——从北魏到未来数字影像与声音交互展”近日在上海音乐厅四楼乐∞空间亮相。展览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为轴构建五重时空乐章,从展现北魏永宁寺塔的《通天塔》,到融合人工智能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螺钿桃花源》,再到基于人工智能视觉技术的《宋檐逸梦》等五部创意作品,都是从全球征集遴选而来。


科技不仅重塑了艺术生产流程,更催生出多维感知的音乐新物种。‘融创节’以融合、共创为内核,展演和展览中所涉猎的跨界实践,标志着音乐产业向‘智造’时代迈进。”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告诉记者,AI生成式作曲、XR沉浸式舞台、脑机交互装置等前沿技术,重构音乐创作与演绎的底层逻辑。“我们依托新质生产力驱动,希望为音乐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创新范式,助力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艺术创作需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

“未来诗·古筝与AI视听音乐会”由人机共创,分为三个非叙事篇章。从静谧的电子氛围到机械与人性的博弈,最终走向失控与重构。第一章AI生成的环境音景与古筝泛音交织,电子氛围如深海暗涌。第二章在算法裂隙中的意外韵律,人机磨合出粗粝美感。第三章19分钟系统崩溃现场——钢铁音墙与琴弦震颤彼此渗透,算法崩坏处生长出新的节拍秩序,人机博弈终成一首未完成的交响诗。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潘燕表示:“人机共创是值得探索的艺术创作新模式,作品无论音乐还是视觉都有较强的感染力。

据主创介绍,音乐会开场曲音乐的电子部分完全由AI生成,之后人工剪辑和调整,并与古筝融合。“AI在音乐制作中占比达90%,但最终的素材筛选和情感注入还是依赖人类。”音视觉艺术家王萌告诉记者,演出中的视觉内容(如背景画面)同样大多由AI生成。“AI可以快速生成音乐片段,输入关键词后,几秒到一分钟就能完成,这降低了创作门槛,能够让普通人参与创作。”电子音乐人、古筝演奏者于淼认为,AI扩展了传统乐器的表现力。“比如古筝通过效果器生成了新音色,得以激发艺术家灵感。”


尽管艺术家们使用AI帮助创作,却也关注到了值得警惕的现象。王萌直言,现在的AI依赖大数据,无论是图像、视频还是音乐生成,都太容易陷入网络上流行内容的“舒适区”。“比如最近两年我们可能刷到很多AI生成的美女,都是整形或者美颜过的,还有一些短视频模版也容易陷入套路。”艺术创作者们认为,眼下AI仅是帮助人类创作的工具而非替代者,而艺术创作需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比如依靠人类的审美进行整体把控。

记者获悉,“融创节”展演板块另外3台作品也将陆续上演。它们分别是4月10日、11日的“.minX鸣·思-多媒体交互音乐舞蹈剧场”,4月18日、19日的“蝶——旋律与光影的沉浸音乐现场”,4月26日、27日的“陀螺游戏——音乐肢体交互剧场”。

数字艺术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对话

数字艺术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新对话?“融创节”展览板块推出的“时空榫卯——从北魏到未来数字影像与声音交互展”,通过数字音画结合、AI交互装置、VR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激活东方传统建筑美学。观众们穿梭于古塔、园林、廊柱和未来世界的沉浸式声景实验中,让梁柱砖瓦在量子计算中重获音韵生命。


展览中,有北魏年间的永宁寺塔、非遗工艺“螺钿”与“电子版”中国山水画,有在AI技术下变幻的宋代建筑屋檐、巴洛克音乐与“观音兜”的融合,还有基于藏地文化创造的未来世界的VR大空间体验。参展艺术家包括唐茂文、林之涛、邢娜、申佳君、褚一麟、达彦、嵇鹤、孙艺洋、陈子莹、罗拉。


“融创节”期间,“上海音乐厅AI故事小酒馆”也限时营业,观众可通过与人工智能共享一个故事,获得AI调制的独属自己的饮品。此外“融创节”举行音乐科技小市集及音乐灯光秀、多场工作坊和创投分享会。本月下旬的研讨会将围绕“音乐与科技的共生变革”展开,邀请各界人士探讨共生路径。这些活动为音乐家与音乐科技研发者搭建共创平台,融合创新、融资创业、探索音乐科技演艺产业的新路径,共创未来数字化音乐演艺新形态。

摄影:邢千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