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财富的真相与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
我们继续讨论三核房产,因为最近地王频出,问到这件事的读者非常多。
对于三核这个产品,去年市场哀鸿遍野的时候,我给出的观点是非常乐观,甚至直接建议行动了。
那么现在好像风停了,雨停了,二手房东们觉得自己又行了,居然都开始涨价了。
那我给出的观点是,谨慎乐观。
即便是三核的二手房,我给出的依然是谨慎乐观。
这里面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新房是新房,二手房是二手房。
要知道,核心城市过去的数年,刚经历限价时代,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更是倒挂时代。
在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整个限价倒挂时代里面,绝大多数购入新房的人,他都是赚到的。
从此什么形成了?
预期形成了。
你在地上放个笼子,拿把米,都能把鸡诱导到笼子里,为什么?
因为它一低头吃到了,一低头,又吃到了,它总能吃到,吃滑了嘴,就会产生思维惯性。
人也是一样的。
限价是刚刚放开,购房者的思维定式还落在买新房肯定不会亏的传统思维里。
这种局面下,无论出多少地王,我相信最后都能卖掉。
但是,供需比例,真的发生改变了么?
那你就不能只看地王地块上的新房,你要看看和地王比邻而居,甚至地段更好的那些二手房。
这些三核的二手房到底是成交量上涨,价格也上涨,价格上涨之后,成交量还能继续上涨?
还是说,价格上涨之后,成交量就开始下降?
这个数据很重要。
如果是后者,难道你不该谨慎乐观么?
因为你买入了不限价的地王产品,过几年,你就是二手房东,你和周围的三核二手房东们,是竞争关系。
你作为卖家,难道不该关注关注接盘侠们的量能动向么?
过去的那些年里,限价的年代里,我们已经观察到很多房地产市场里的打新玩家们的骚操作了。
他们是职业打新的,职业摇号的。摇中之后,交房的第一时间,就雇佣大量自媒体,以及房产大V,去唱多他们的次新小区。
然后快速出货,回笼资金,继续摇。
这些人不恋战的,他们不会真的等到2年后,而是刚办证,就出货,只赚一口价。
事实上,你会发现,那些等到满2年的,往往卖价,都未必比这些第一时间快速出货的职业房东们高。
别的不说,光是资金的时间占用成本,你自己品,划不划算。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叫做板块轮动,这个小区交付,它的房东众筹,把它捧成热点。
找几个接盘侠,然后快速回笼资金,热点就轮动到下一个小区了。
房地产这东西,楞是被玩出了打新+热点板块轮动的流量打法。
不得不说,国人真是太会玩了。
他们非常理解豪宅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明星。
豪宅不是用来住的,就像扬州瘦马不是用来娶的,是低价摇来,包装一下,高价卖给接盘者。
你当真傻乎乎住在豪宅里,一住二十年,它早就变老小区了,那不就跟某个餐饮业的二代,娶了女明星的体验一回事么?
所以豪宅保值,是一个概念,你要学会每六七年整一轮,把18岁的豪宅拿到手,最晚不要超过25岁前让渡给接盘侠。
一轮又一轮,你的钱就保值了,are you ok?
第二点,关键不是需求,关键是收入。
人的需求从来都是存在的,我就不相信没有人想住好房子。
我相信是户人家,都希望人均居住面积100平,层高3米5,没有邻居,自带花园,会所景观一应俱全。
问题是,有钱才叫真需求,没钱那是白日梦。
我们不能脱离收入来谈需求,否则是空谈。
真需求有且仅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收入增加,第二个来源是向未来透支。
09,16,两次加杠杆,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已经达到国际高水平了。
换言之,第二条路,是不通的。
那就只剩第一条路。
收入增加,预期收入增加。
你相信自己每年都会加薪,你觉得未来会很好找工作,你觉得老了之后,退休金很充裕,躺着花,都花不完。
你这么想么?如果你这么想,那就没问题。
如果你不这么想,那就有问题。
问题在于,链路没打通。
16年的时候,8位数的有人买,7位数的也有人买,6位数的还是有人买。这就叫链路打通了。
张三把6位数的房子卖给了李四,去接盘王五7位数的房子,王五拿了钱,去买入8位数的新房。
链路打通了。
假如下面都不动,这就叫链路没打通。
链路没打通的情况下,能不能买?能买。
因为2%的人拥有80%的存款,他完全可以不卖掉老房子的情况下,去买新地王。
但这个游戏就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了。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三核市场,核心城市,核心地段,高端改善。
我们来看一件事,当下的地王们,有没有改善到极致?
没有。
普遍还是低密叠排,大平层,联排都很少,合院都很少。
我们不说什么四六不靠的叠排,大平层,即便是联排,合院,新出的楼盘,改善到极致了么?
没有。
合院L型,这是个无解的难题。
你又想省占地面积,又想增加采光面积,那只能把四合院对折,做成一个两层的L形夹住中间的院子。
采光有了,室内就会变成跑道型,尤其是二楼,很多面积都只能是走廊。
至于联排,还是那个问题,面宽有多少?占地面积有多少?花园有多少?
为啥没有?为啥新房子的花园比老房子的小得多?
因为土地越来越贵,如果不做取舍,最后总价就会飙到过于夸张。
好,终于讲出实话了。
其实如今的核心城市核心地段,依然不敢改善到终极,因为真要这么做,动辄一个小目标起。
太贵,就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
就会出现一个和全世界对标的问题。
你卖3千个,城市内部比比,5千个,8个千,城市之间比比。
你真卖到一个小目标以上,那对不起,就得和全球资产对标了。
一对比,如果发现不如纽约,伦敦,新加坡的同类产品有竞争力,那这不就暴露了么?
这就是真正的问题,玻璃天花板的问题。
即便是不差钱的群体,依然不可能根据需求来打造房产产品,因为上面其实是有价格天花板的。
这就是我谨慎乐观四个字的由来。
因为价格往上看,是有问题的,是有玻璃天花板的。
而价格往下看,问题更多,置换链条根本没有打通。
换言之,横竖绕不开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什么?
其实是收入分配比例。
我那天讲财富的底层逻辑,阶层的形成过程,讲了三个数据,3%,67%,30%。
我说人类社会历史当中出现过的所有问题,都是67%和30%之间的分配结构问题。
如果少数人拿67%,多数人拿30%,那就可以。因为有钱支撑的需求,才是真需求。
可如果少数人拿77%,多数人拿20%,甚至前者拿87%,后者拿10%,需求还在,可是真需求,就萎缩了。
因为他没钱支撑他的需求。
这个真需求一旦萎缩,拿了87%的,也会变得很尴尬,因为你忽然发现,投资回报率急速下降。
投资回报率下降会导致什么?会导致你的估值下降。
回头你发现自己貌似拿走了87%,结果自己反而不值钱了。
就像在企业里面,老板并不是拿钱越多越好,因为一旦自己拿钱太多,员工拿钱太少,就没有积极性了。
于是乎企业估值下降,老板反而会吃亏的。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
你今天看到的全世界绝大多数问题的根源,都是收入分配引起的。
当然我清楚,有投资经验的读者都觉得每当外需出现问题,一定是内需极大的窗口期。
这意味着3%会牵头,大规模向未来借钱,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也意味着长期的生产型社会有望向消费型社会转型。俗称既然我的东西这么廉价的卖给别人,别人还有这么大意见的话。
那干脆让他们通胀去,我用这部分产能提高福利,满足自己人的需求不香么。
你们看到了这个战略转型,所以急吼吼想要赚这笔钱的心态我能理解。
但你们也要清楚,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赚行,是个中长期的过程。
而短期内,空出来的产能也可能转向军事用途了,这在历史上重复发生过很多次。
如果你们家有百岁老人,你去问问,都是先那啥,后那啥。
产能嘛,就像火山,总得有个出口。民用不一定是唯一出口的。
这就是为啥我说即便你长期看好,短期也不一定要着急追高。去年如果听了我的建议,以跌穿仓的毛刺价淘到三核的,我认为你们在房产这个品种上的仓位已经够了,这个阳春里面没必要追高补。
而且就像那天聊财富底层逻辑,这一轮全世界的下跌完成之后,你可能会看到遍地筹码。
到时候你像巴菲特一样,有很多机会的,彩礼握在你手上,还怕娶不到媳妇么?干嘛非得守着三核。
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
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财富的真相与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