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综合国策十年计划》篇幅相当长,一直到1940年6月中旬才完成,历时长达四五个月。因此,它并未反映1940年5月10日德军开始向西进攻后英军自5月27日开始从敦刻尔克撤退、6月14日德军攻陷巴黎这些欧洲形势。接着,6月22日,法国最终向德国投降。
1、欧洲局势对日本决策的影响
在这种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下,武藤等陆军中央于7月3日重新制定了《随世界形势变化的时局处理要纲》。这个文件阐述了当时陆军中央全面的战略方针,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纲》中,首先表明了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尽早解决中日战争,同时努力抓住“良机”“解决南方问题”的方针。当时,关于“向南方行使武力”的政策是,尽可能只针对英国,进攻香港和英属马来半岛等地。另外,他指出,要采取措施努力“避免”与美国发生战争。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它明确提出了以英属马来半岛等为主要目标向南方行使武力,而且站在了所谓英美可分离的观点上。也就是说,限定只攻击英国,根据情况,可以避免美国的军事介入。
而所谓行使武力的“良机”,它设想的是德军攻下英国本土,即英国战败。因此,日本向南方行使武力是企图抓住这种国际形势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始构建作为国策的自给自足的“合作经济圈”“大东亚新秩序”。
占领英属殖民地乃是其中的一环。因此,它的定位可以说是日本为了实行国策(建设“合作经济圈”“大东亚新秩序”)而发动的侵略性的行使武力,而不是出于自卫。
不过,武藤等人也认识到,即使说英美可以分离,两国也有可能联合行动,就像美国由于日本封锁天津英法租界问题而通告日本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一样;因此,根据事态发展的情况,也有可能对美开战,并指出有必要为此做好“准备”。
但是,既然陆军中央明知英美两国的密切关系,此时为什么认为有可能只限定攻击英国呢?为什么判断英美两国可以分离呢?
他们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如果德军在英国本土登陆,英国崩溃,那么美国政府在未做好战争准备和孤立主义的国内舆论下,将会失去军事介入南方的机会。另外,如果英国本国崩溃,美国不惜与日本战争而进行军事介入的可能性很小。
此外,关于荷属东印度(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文件中也说,应该努力通过外交手段获得石油等重要资源。同时,文件中设想了通过外交难以达到目的时,根据情况,也可能行使武力。
这是因为,虽然荷属东印度的宗主国荷兰已经被德军占领,但荷兰政府本身逃亡到了英国,依然存在,因此荷属东印度当局也有可能与英国合作,不愿给日本提供资源。可以说,尽管日本行使武力的对象尽量限定为英属殖民地,但为了确保石油等资源,日本也考虑根据荷属东印度的应对情况,可能行使武力。
不过,如果日本发动武力攻击,荷属东印度当局有可能彻底毁坏对日本来说最重要的石油设施。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恢复石油生产,估计需要两三年时间。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况,日本打算优先进行谈判(不过,太平洋战争开战时,日本通过空降部队发动偷袭,基本上毫发无损地夺取了巨港等荷属东印度的石油设施)。
关于法属印支,文件称,要切断援蒋行动,同时让其允许日军补给、通过部队、使用机场。另外,它也暗示了行使武力。这是为了封锁对蒋介石政权的援助物资补给通道和进攻英属新加坡、荷属东印度。援蒋通道的问题,被视为切断美英等国的援蒋行动,从而迫使重庆政府屈服的一个手段。
但是,日本对法属印支的定位,不仅仅是为了切断援蒋通道,还是作为攻击新加坡、荷属东印度等地区的基地。另外,为了解决南方问题,日本要“强化与德意的政治同盟”,同时谋求“与苏联邦交的飞跃性调整”。按照负责人员和附件的说明,这一点具体设想的是对南方行使武力时与德国、意大利建立军事同盟,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2、日本虚伪的“大东亚生存圈”
6月中旬完成的《综合国策十年计划》称,关于与德意两国的关系,日本将维持以往的友好关系,但在这里,变成了将要建立军事同盟。这也是《综合国策基本要纲》中“与执行国策步调一致的国家合作”的具体内容。另外,有一点刚才没有提到,在《综合国策十年计划》中称,关于与苏联的关系,应该抑制签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主张。但在这里,开始考虑签订条约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武藤等人在6月中旬的时候,以不介入欧洲战争方针为前提,主张与欧洲形势保持距离,可以说,是企图保持行动自由。而关于这一点,在这里清楚地表明了加入德意两国阵营,并积极稳定对苏关系的方针。很明显,这是为了进攻英属殖民地、荷属东印度,向南发展的战略部署。
这是想利用大英帝国崩溃的机会,一举夺取南方的英属殖民地,进而荷属东印度,建设日本自给自足的“合作经济圈”。为此,日本要与进攻英国本土的德国建立密切的关系,相互理解,同时确保稳定北面与苏联的关系。
这份陆军中央的《随世界形势变化的时局处理要纲》,经过与海军方面协商—对基本内容几乎没有做改动,就作为陆海军方案,于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后的1940年7月27日,在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获得通过。
海军方面只是做了局部修改,例如,避免写入向南方行使武力的具体地区名称之类的内容。
该陆海军方案刚拟成,1940年7月22日,陆海军首脑即举行会谈,就方案的内容交换了意见。会上,武藤章作了发言。
他说:“德国和意大利提议建立军事同盟时,日本要接受”。但是,海军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日本与这两国应该停留于政治同盟,军事同盟仅仅是考虑。另外,武藤认为“对英即是对美”,他表示,陆军在处理对英关系时,也要慎重考虑对美关系。
此外,当时的理解是,对法属印支行使武力是“以处理中国事变为幌子”。也就是说,以解决中日战争为名,进驻法属印支。有一部分人认为,日本进驻法属印支完全是为了解决中日战争,也就是切断援蒋通道。但是,它说起来只是一个“幌子”。实际上,如刚才提到的那样,它同时也是为了向英属马来半岛、荷属东印度等南方发展势力,即建设“合作经济圈”、建设“大东亚新秩序”。
武藤在这个时候这样论述道:
当今世界处于历史的“一大过渡期”,“维持现状国家”和“打破现状国家”的斗争将会产生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在这样的形势下,日本的国策在于,建设“以日满华为核心的大东亚生存圈”。这就是“解放”遭受外国压迫,在“奴隶境遇”中呻吟的“所有东亚民族”,以日本为盟主,实现“大东亚的自力更生”。为了完成这个使命,必须确立“国防国家体制”。
欧洲战争中德国发动闪电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早已建立了国防国家体制。构建这种国防国家体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形成“自给自足经济体制”。为此,日本不仅要关注中国,而且要关注“南方”。日本正在为了建立“大东亚生存圈”,进行一场“圣战”,要把整个地区从“白人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拯救”出来。另外,德国正在不断征服欧洲强国,一举埋葬大英帝国。这样,维持现状国家和打破现状国家的斗争正处于东西呼应、火花四溅的状态。
这里,“合作经济圈”改成了“大东亚生存圈”,后来又变成了“大东亚共荣圈”。另外,它强调,为了建设自给自足的经济,日本有必要向南方发展,并将“南进”策略定位为确立国防国家体制必须采取的政策。进而,它把日本和德意两国视为打破现状国家,认为这三个国家与美英等维持现状国家,在东西方都处于对立的状态。
此外,武藤章认为,把“大东亚生存圈”中包含的各个民族从“白人帝国主义”下的奴隶境遇中解放出来,是日本的使命。这是当时在普通民众中散布的言论,也是战后谈到的太平洋战争历史性质的一面。
但是,当时的军务局的内部资料对此表示怀疑:
凭日本的国力,能否供应中国四亿人,加上南方一亿人需要的产品?尤其是这些资料指出,日本在南方占领区获取军需资源,会产生单方面的“经济榨取”,即掠夺资源。也就是说,由于日本的国力不足以生产和出口工业产品作为从南方进口资源的报酬,因此,将只能成为单方面的掠夺经济。这是军队内部真正的认识,武藤也完全知道这一点。
陆军中央曾经用“五族协和”等“崇高的目的”和“高尚的领导精神”宣扬日本的满蒙政策,但他认识到其“客观的本质”是“大和民族统治满蒙”。另外,近卫内阁发表“东亚新秩序”声明时,一方面提出中日共存共荣建立新秩序的理念,另一方面把华北、内蒙古当作“大和民族的自卫生活圈”,正式决定了要求驻兵和确保资源的方针。这里也一样,一面声称从白人帝国主义的奴隶境遇中解放亚洲各民族,一面明确认识到它实质上是掠夺资源。
此外,1943年5月,日本政府(东条英机内阁)秘密决定把原英属马来半岛、新加坡、原荷属东印度群岛(现印度尼西亚)作为重要资源的供应地纳为日本的领土。这件事在同年11月召开的大东亚会议上也没有公布。这是因为它违背“大东亚共荣圈”的理念。
3、英德战争的落空
在陆海军拟定的《随世界形势变化的时局处理要纲》方案的附件中,还有这样的内容:目标在1940年8月底完成解决南方问题的准备工作。这是因为,当时日本设想德国在这个时候会攻下英国本土。实际上,从1940年6月下旬法国投降前后开始,德国已经可以使用法国空军基地,并且从7月中旬正式开始对英国发动空袭。德国和英国的空军在英国本土上空展开了激战,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空战(德英空战因被拍成电影《不列颠之战》而闻名)。不过,此后德国未能掌握制空权,9月17日,德国决定推迟英国本土登陆战役。
10月12日,希特勒正式下令将进攻英国(“海狮计划”)推迟至来年春天。一般人理解,日本陆军认为美英可以分离,而海军一贯认为美英不可分离。但是,至少在陆海军对《随世界形势变化的时局处理纲要》方案达成一致并在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通过的7月下旬,陆海军都认为美英是可以分离的。
但是,德国推迟在英国本土登陆作战的计划以后,日本海军明确提出了英美不可分离的立场。他们的主张是,德国推迟对英国本土的进攻,德英陷入长期战争之后,美国将会不可避免地军事介入与英国发生的战争,因此,英美两国绝对不可分离。对于海军来说,英美可分离的条件是,德国通过短期战争攻下英国本土。
海军判断,随着德英战争陷入长期战争,从以往的英美关系和美国的世界战略来看,对英战争将不可避免地变为对美战争。
对此,陆军中央在德国推迟登陆作战后,仍然坚持英美可分离的看法。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德国可以再次发动登陆作战。
此外,陆军起草《随世界形势变化的时局处理纲要》时,米内内阁对与德意结成军事同盟持消极态度,而且陆军希望的国内体制建设进展也不顺利。因此,陆军中央为了推动建立近卫新党的计划,让畑俊六陆相辞职,并拒绝其推荐后任,迫使米内内阁总辞职。1940年7月22日,第二次近卫文麿内阁成立。
另一方面,在德国决定推迟登陆作战后的9月27日,日、德、意三国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
由此,日本政府(近卫内阁)明确地站在了德国和意大利一边,正式参与欧洲战争。
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并不是陆军主导的,而是在近卫首相的支持下,由松冈洋右外相主导进行的。但是,陆军中央也同意建立三国同盟。
陆军中央判断,对南方行使武力时,需要与德国和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另一方面,松冈考虑通过日、德、意三国同盟加上苏联阻止美国参战。这就把与德意的军事同盟和对南方行使武力结合起来。这一点未必与武藤等人最初的意图一致。而且,松冈考虑的是针对英美的军事同盟,而武藤等人则不想刺激美国,只想停留在针对英国的军事同盟。
但是,两者在阻止美国参战的方向上是一致的。继缔结三国同盟之后,松冈又于翌年4月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对此武藤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因为他认为,通过缔结三国同盟和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将会有效地阻止美国参战。
4、避免与美国开战
三国同盟成立后,武藤对日本面临的国际形势,阐述了如下认识。
日德意三国合作,正在颠覆英美法等国统治的“旧的世界秩序”,建设“世界的新秩序”。当今,英美的反日态度日趋尖锐,两国正在密切合作,策划进攻日本。他们企图把苏联拉进英美阵营,援助重庆政府,使其继续抗日。另外,他们还唆使泰国、荷属东印度对抗日本。
苏联虽然在英美和日德意之间采取中立态度,但是,日本必须在与德意两国合作下,尽量让苏联与轴心国一方合作。当然,日本也不能忘记警惕苏联对全世界的赤化宣传。但是,日本必须构建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圈,并且必须获得南方资源。因此,日本必须调整与苏联的关系,暂时与苏联合作,以便向南方发展。另外,苏联的对华援助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切断苏联的对华援助,也需要调整与苏联的关系。
日本必须通过这样的三国同盟和与苏联合作,尽可能让美国反省。而且,日本需要以公平、妥当的态度处理与美国的关系。虽然日本自己并不打算与美国进行战争,但必须做好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断然与之对抗的准备。美国现在正在推动建设国防国家体制,军费达到了大约150亿日元,这是日本无法想象的。而且,事态绝对不容乐观。一旦处理不好,也有可能“在太平洋上发生日美战争,给世界人类带来悲惨的后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行“建设大东亚”的国策,必须建立国防国家体制,有力地执行国策。
也就是说,武藤考虑通过日、德、意结成三国同盟和与苏联合作,给美国施加压力,从而阻止美国参战,避免日美战争,实现建设“大东亚生存圈”的目标。
武藤在陆军省局长会议上发言称,三国同盟的目的不是发动日美战争,而是为了彻底地避免与美国的战争。这是因为,武藤也不希望,发生了欧洲战争之后,再发生国力悬殊的日美战争,而且,他也不希望“给世界人类带来悲惨的后果”。
但是,武藤的这种期待在签订《日苏中立条约》两个月之后,由于1941年6月爆发德苏战争而落空。
在日德意缔结三国同盟之前的1940年9月23日,日军开始进驻法属印支北部。陆军早就企图切断作为援蒋通道之一的法属印支这条通道。法国宣布向德国投降(求和)的第二天,6月18日,在畑俊六陆相的要求下,米内光政内阁要求法国政府(贝当政权)停止援蒋行为。
日军占领广州、切断香港通道以后,法属印支通道成为最重要的援蒋通道,经由法属印支的援蒋物资大约占到了全部援蒋物资的一半。来自苏联和美国的援助物资也通过法属印支通道进行运输。剩下的援蒋物资中,缅甸(缅甸当时为英属)通道占30%,苏联的援助物资还从苏联边境,通过经兰州的新疆通道运输到中国。
法国接受日本的要求后,日方派进了监视团,并进一步向法属印支要求,允许日军进驻法属印支北部。
由于当地的谈判进展不畅,因此,从1940年8月1日开始,近卫内阁的松冈外相与法国驻日大使举行谈判,30日签订了法国允许日军进驻和使用空军基地等的协议。这份协议的内容,依据的是以武藤为首的陆军中央拟制、于1940年7月27日在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获得批准的《随世界形势变化的时局处理要纲》。
然而,此时发生了日军部队擅自越境事件,当地的谈判陷入停滞。日本派遣了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富永恭次赴当地指导,而富永恭次试图强行实施武力进驻。9月22日,日本与法属印支当局达成协议,进入了商定细节的协商阶段。但是,9月23日,当地日军又擅自越境,与法军进入交战状态。战斗一直持续到9月25日。而其间,本来就持强硬态度的富永恭次并没有制止当地军队武力进驻。
由于此次事件,富永恭次被撤掉作战部部长职务。
10月10日,田中新一就任作战部部长。此后,陆军的构想和政策一直由军务局局长武藤章和作战部部长田中新一二人掌控。担任陆相的东条英机,由于长期离开陆军中央,并没有独自的构想,而主要是由武藤章和田中新一制定政策,他做出最终决定。但是,不久以后,在统制派内部,以武藤章为首的军务局与以田中新一为首的参谋本部作战部之间,围绕世界战略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在富永恭次被撤掉作战部部长一职前后,塚田攻取代泽田茂担任参谋次长,杉山元取代闲院宫担任参谋总长。不过,富永恭次于翌年4月恢复了陆军中央要职,担任陆军省人事局局长。这是因为,在统制派中富永与东条英机关系尤其密切。
另外,关于英国援蒋的缅甸通道,日本政府在法国战败后的1940年6月下旬,也要求英国政府封锁这条通道。7月12日,在德国进攻英国本土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英国政府只得接受对缅甸通道封锁三个月。
此外,在《随世界形势变化的时局处理要纲》中,为了加强对国内的领导,促进国防国家建设,提出了实行强权政治、昂扬国民精神、统一国内舆论等要求。
陆军中央根据这份文件,于7月下旬制定了《关于国内指导的具体要目》,内容包括:
建立全国性的国民总动员组织;解散现有政党;同时,进行企业的整合和确立经营者任免权;进而,禁止和限制言论、结社、集会等;压制对国策的批评等内容。可以说,它的意图在于,不仅要对政治、经济,还要对包括取缔言论、集会在内的国民生活本身实施严格的管制。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