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乎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更影响着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深入探究劳动教育的价值,明晰其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及实施机理,是实现劳动育人的重要理论基石。

  逻辑起点:开展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育人的时代要求。开展科学的劳动教育,有助于改变社会对劳动的看法,为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一直是职业院校育人的重点与难点。“产教融合”的新要求虽明确了人才培养方向,但也增加了教育难度。劳动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开展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理解企业与社会、个人的关系,提升其劳动素质,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此外,职业院校学生在“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综合素养方面的认可度较低,劳动教育能从劳动功能、社会价值及个人价值实现等多维度进行教育,弥补学生认知短板。

  逻辑核心:专业教育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关键场域。劳动教育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在职业院校阶段,需与社会生活实践和劳动技能教育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劳动本领。因此,深入剖析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意义重大。

  专业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劳动教育所强调的劳动,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随着生产力发展,劳动形式不断演变,从手工劳作到工业化生产,再到数字劳动,劳动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相较于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专业教育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其课程设置和技能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劳动形式的多样性,为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的实施平台,是劳动教育深入开展的关键依托。

  专业教育也需要劳动教育来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等积极的劳动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专业教育侧重于知识和技能传授,而劳动教育则强调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及劳动的价值意义。即使职业院校教授的技能可能存在一定滞后性,但积极的劳动价值观能激励学生持续学习、成长,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提升职业院校教育的完整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逻辑机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三重理论向度。为推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需从理论层面明晰融合机理,为实践提供逻辑指引。

  坚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凸显融合的价值导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劳动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能单纯追求生产效率和财富积累,而应重视劳动对个人成长和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当代社会应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引导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劳动收获幸福、增强社会责任感,确保劳动教育的正确价值导向。

  立足职业院校现实情境,突出融合的问题导向。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自身基础与发展要求的差距、教育模式改革及学生需求多样化等诸多问题。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必须基于这些现实情境,深入专业教育各环节,精准发现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融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遵循多场景的协同教育,彰显融合的实践导向。劳动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劳动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实践性。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能局限于课堂内的简单结合,而应拓展为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大融合”。将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融入专业教育,推动专业教育发展,在多场景的教育互动中,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通过明确逻辑起点、把握逻辑核心、遵循逻辑机理,深入推进二者融合,职业院校定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陈竹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朱慧芹系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8日 第06版

作者:陈竹 朱慧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