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网络视频,当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当你在生活中脱口而出“五花八门”这个成语时,可曾细想,这个成语里的“五花”和“八门”,到底是哪些花,哪些门?

“五花八门”这个成语,最早出现于清代作家张潮的小说《虞初新志》。

书里说,“伏龙以西,群峰乱峙,四布罗列,如平沙万幕,八门五花。”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

但这终究只是从“五花”“八门”引申而来的意思,究其根本,“五花八门”竟然来源于战场。



“五花”指“五花阵”,“八门”则是“八门阵”,它们都是一种阵法。

宋代《武经总要》记载,“五花阵”以五色旗帜为令,中军黄旗坐镇中央,青赤白黑四旗各守方位,形如梅花绽放。

这种阵法暗合五行相生之道,土居中而制四方,木火金水各司其职。

“八门阵”则源自《黄帝阴符经》的奇门遁甲之术,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布阵。

诸葛亮在鱼腹浦布下的“八阵图”,正是这种玄妙阵法的实战演绎。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创新阵法,将“五花”“八门”融会贯通。其创制的“鸳鸯阵”,12人小队暗合12地支,攻守兼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五花八门”走进日常生活,人们对其赋予了全新的具象,在市井中获得了新生。

扬州评话《清风闸》中,定义出市井“五花”,它们分别是——

金菊花(卖茶女),木棉花(游方郎中),水仙花(酒楼歌女),火棘花(杂耍艺人),土牛花(挑夫苦力)。

同样的,到了清朝,人们开始用“八门”来指代那些靠口舌和摆地摊来吃饭的生意人,简而言之,就是“江湖人”。



他们伶牙俐齿,手艺高超,行走江湖,这“八门”分别为——

金(算命)、皮(卖药)、彩(戏法)、挂(武行)、评(说书)、团(相声)、调(搭棚)、柳(唱曲)。

由此可以看出,“五花八门”后来主要指职业,基本上涵盖了“江湖人”的大部分行当,种类繁多。也因此,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物多且变化莫测。

这下明白了吧,“五花八门”,最先说的是“五花阵”和“八门阵”,到了清代,渐渐演变为职业。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五花”“八门”指代职业时,指的都是底层职业,多被社会轻视,所以“五花八门”在当时是贬义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