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番禺发布了《广州市番禺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番禺区空间结构规划图(点击可查看大图)
八个地方站C位
规划中的《空间结构规划图》通过“两轴两带”将番禺区分为形似“九宫格”的九个部分。
发展等级较高的区域(增长极、地区中心、组团中心)有8个,主要包括:
1“两轴两带”相交形成的4个“交点”,包括长隆万博中心、广州国际创新城、市桥中心、增长极中心。
2位于两轴两带上,但非“交点”,共有3个,包括南站高铁EOD中心、大学城、莲花湾中心。
3位于两轴两带以外的有1个:广州市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创新示范园。
五个宫格“有饼吃”
除此之外,在九宫格的区域,还有发展等级低一些的“发展节点”、“生态节点”,共有10个,它们分布在5个宫格内,包括未来产业科技园、洛浦创意中心、南村时尚小镇、莲花湾起步区、沙湾古镇、亚运城、渔港经济区未来产业中心;大夫山、滴水岩、莲花山。
四个宫格“没饼吃”
以上两类区域发展等级相对较高,是番禺的“掌上明珠”,媒体的“香饽饽”,不缺镁光灯。
4个宫格(打钩处)“没饼吃”
而「看番禺」今天重点关注一下平时镁光灯照射不到的“黑洞”区域。“九宫格”中,有4个宫格是全空白区域。主要包括:
1西北部—南浦、陈头岗片区。
2中部—东环、大龙的部分区域。
3南部—桥南的部分区域。
4东南部—石楼的南部区域。
“边缘人”自救指南
这个规划的时间截点是到十年后的2035年,也就是说在未来十年,这几个区域能得到的发展资源可能都相对较少。那么这些地方真的就没有发展潜力吗?它们应该如何“自救”呢?
1. 南浦、陈头岗片区:
枢纽经济与生态人居的潜力高地
现状特点
该片区毗邻广州南站及新中轴线南延段,区位优势显著,但目前以传统居住和物流功能为主。
发展潜力
枢纽经济外溢效应:随着广州南站枢纽能级提升及新中轴线南延至滴水岩,南浦、陈头岗可承接商务服务、智慧物流等产业外溢。未来或可依托轨道交通(如地铁22号线)打造TOD综合开发节点,形成“站城一体”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生态价值激活:片区紧邻珠江后航道及洛溪岛生态区,可通过滨水空间整治、慢行系统串联,发展生态宜居社区与滨水休闲产业,吸引主城区外溢人口。
未来展望
通过交通能级提升与生态资源整合,该片区有望成为番禺对接广州中心城区的“北部门户”,兼具枢纽经济活力与滨水生活魅力。
2. 东环、大龙部分区域:
城市更新与公共服务优化的核心腹地
现状特点
作为番禺传统行政与居住中心,公共服务配套成熟但空间品质有待提升。
发展潜力
城市更新赋能:东环、大龙可借力老旧社区微改造、工业用地转型,释放存量空间潜力,打造全龄友好社区示范片区。
公共服务升级:依托番禺区政府驻地优势,强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布局,吸引高素质人才定居,形成“15分钟生活圈”标杆区域。
未来展望
通过精细化城市更新与公共服务提质,该片区将巩固其“番禺心脏”地位,成为宜居宜业的品质生活示范区。
3. 桥南部分区域:
产城融合与文商旅协同的隐形引擎
现状特点
桥南板块以成熟居住区为主,毗邻市桥老城区,但产业功能相对薄弱。
发展潜力
产业协同机遇:结合番禺“湾区智造创新高地”定位,桥南可联动南部的莲花湾智能制造业集群,发展研发中试、科技服务等配套产业,形成“北居南产”协同格局。
历史文化挖掘:片区临近沙湾古镇等文化遗产,可借势“岭南山水花园城区”定位,开发文化体验、特色商业等文旅项目,激活在地文化资源。
未来展望
通过产业联动与文化赋能,桥南有望从单一居住功能向“产城人文”复合功能转型,成为番禺南部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引擎”。
4. 石楼南部区域:
海洋经济与生态创新的未来增长极
现状特点
石楼南部以农业和低强度开发为主,临近莲花山及珠江口,生态基底优越。
发展潜力
海洋经济拓展:依托广州“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石楼南部可联动南沙海洋产业,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滨海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临海科创走廊”重要节点。
生态价值转化:结合狮子洋滨海岸线资源,规划建设湿地公园、生态农业示范区,探索“生态+康养”“生态+研学”等新模式,响应“绿美广州”建设目标。
未来展望
通过海洋经济与生态创新的双轮驱动,石楼南部或将成为番禺对接湾区海洋经济的“东南门户”,重塑区域价值。
未来,随着番禺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这些“潜力区域”或将成为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激发多元活力的关键增长点,为“湾区智造创新高地,岭南山水花园城区”的愿景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