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期间笔者接受了棋协组织的裁判员培训,在认真听完老前辈对于围棋规则的讲解后,再联想到自己对体育赛事规则的理解,结合近期围棋界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有感而发写下此文,一方面也是给即将到来的北海新译杯做个预热。
2025年1月的第29届LG杯决赛,柯洁因两次“提子未放盒盖”被判负,成为围棋史上首位因非竞技性违规输掉世界大赛的顶尖棋手。这一裁决的依据是韩国棋院在赛事中途新增的规则,值得指出的是这条规则在新增时未提前与中方充分协商。在第二局棋被判负后,中国围棋协会虽以“规则就是规则”回应,却未对规则变更的程序合法性提出实质性抗议,暴露了其对韩国棋院霸权的妥协与被动。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韩国裁判孙根气在LG杯争议后,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又在韩国联赛中因漏判违规完成“选择性执法”。这种“严于律人、宽于待己”的规则执行逻辑,不仅损害了竞技公平,更折射出韩国围棋在国际赛事中的文化霸权——韩国棋院的高压管理,通过规则制定权主导胜负,而弱势方则被迫承受不公。
(孙根气的漏判 这是教科书般的犯规——双手并用)
中国围棋协会在北海新绎杯的补充规则中,以“同手操盘”“离席限制”等条款彰显对细节的严控。这些规定看似是对LG杯规则争议的回应,实则也可能会陷入另一种极端:将规则的神圣性凌驾于棋手的主体性之上。严苛罚则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选手的心理负担,甚至催生“为避罚而失智”的畸形博弈。
笔者看来,在目前的形势下,规则的刚性执行已经被包装为“维护公平”的强硬盾牌,却忽视了围棋作为智力运动的本质——其魅力本在于棋手对不确定性的创造性应对。如果将棋盘之外的细节无限放大,围棋恐沦为公式化的流程竞赛,却背离了“手谈”的哲学内核。
看看普及性做的更好的竞技体育项目,这里拿世界第一运动足球举例。国际足联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规则已从“不可动摇的教条”转向“服务赛事的工具”。参考国际足联于2017年联合会杯首次引入VAR后,VAR的应用范围扩展至世俱杯等赛事,2024年规则进一步明确VAR介入标准,减少误判争议。这才是好的规则,助力足球进一步成为“世界运动”而非“规则游戏”。
在竞技体育中,规则是赛事生命力的保障。北海新绎杯的规则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柔性与刚性、文化解释与制度理性的取舍与平衡。当棋手们于4月10日踏上北海的赛场,他们争夺的不仅仅是世界冠军的头衔,更是在规则框架下对围棋本质的重新诠释。北海新绎杯的启幕,不应成为新一轮规则霸权的前哨战,而应成为围棋界回归本质的契机——唯有在尊重传统、包容差异、平衡人性与刚性的规则,在诸多基础上重新定义规则,让围棋真正回归本质。
北海新译杯,见证规则的新生,也见证围棋本质的重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