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4月8日清晨六点,当第一缕晨光还未穿透云层,雨城区青江街道金鸡关村的竹林里已响起“沙沙”的脚步声。村民王凤荣背着半人高的竹篓,手持特制的弧形铁铲,正弯腰在湿润的泥土中探寻着春天的馈赠——雷竹笋。



“雷竹笋讲究‘鲜’字,长到20厘米左右最鲜嫩,剥开笋衣能闻到清甜味。”王凤荣边说边用铲尖轻轻拨开竹笋附近的腐殖土,手腕一翻,铁铲斜插入土,随着“咔”的一声脆响,一根约20厘米长、裹着紫褐色笋衣的嫩笋应声而出。


这样的动作,王凤荣每天要重复上百次。他承包的三亩雷竹林里,新笋如同捉迷藏般散布各处。

“这种笋底部就开始长老了,口感没有那么鲜美了。”老王指着几根已冒头40厘米的笋说,“这几天气温回暖了,笋长得快,得赶紧挖。”

“这些笋生吃是回甘的,快尝尝。”老王拿着一根鲜笋,三两下剥开笋壳,用小刀切成笋段,邀请大家品尝。


到上午十一点,王凤荣的背篓已装满百余斤鲜笋。这些带着晨露的“山珍”将被送往批发市场,以每斤8元左右的价格售出。今年因倒春寒影响,雷竹笋上市比往年推迟半月,但两个月的采收季仍能为老王带来近2万元收入。

雷竹笋,又名早竹笋,是禾本科刚竹属植物雷竹的嫩芽,因早春打雷时迅速萌发而得名。其肉质脆嫩、味甘鲜甜,富含膳食纤维、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低热量、高营养的特点,可鲜食、腌制或制成笋干,被誉为“山珍”之一。

雷竹笋生长周期短,对土壤和气候要求较高,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笋3—5天就能破土而出,从破土到采收仅需7—10天。


时间回溯到2009年,金鸡关村的转型故事始于一片30亩的“试验田”。当时只有30多户村民敢尝试“吃螃蟹”,种植经验全靠本地土专家和村民们共同摸索,2012年首批雷竹投产,亩产600斤的收成让观望的村民看到了希望。

村“两委”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入户宣传、技术指导等方式,积极引导村民在保持传统经济作物种植的同时,合理利用低效林地资源发展雷竹笋种植。

如今在金鸡关村,家家户户都在利用低效林种植雷竹笋。雨城区青江街道金鸡关村党总支书记杨永龙介绍道,现在全村雷竹种植面积达150亩,年产鲜笋150吨,带动11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




“村里正在筹划组建合作社,计划引进微波干燥设备,开展雷竹笋精深加工产业链。”杨永龙表示。

近年来,金鸡关村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多元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雷竹笋的规模化发展,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不仅盘活了闲置林地资源,还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暮色渐浓,竹林里又传来“沙沙”的声响。这是村民趁着气温没那么热,在抢抓采挖竹笋,竹篓里的笋尖还沾着夜露的清凉,偶尔传来几声低语,仿佛连竹林也在分享这份收获的喜悦。

待到月影斜斜掠过山脊,满载而归的身影便隐入袅袅炊烟,只留下满山竹叶在晚风中沙沙低吟,像是为明天的丰收埋下温柔的伏笔。

正如杨永龙所说:“我们不仅要让雷竹笋破土而出,更要让乡亲们的好日子节节高。”在这片被春雷唤醒的土地上,一场关于美味与丰收的故事,正翻开新的篇章。




▌记者:胡月 毛晏 杨超

▌编辑:毛晏

▌审核:徐召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了解更多有关雨城的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