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沙晴草软羔羊肥,玉肪与酒还相宜。——《饮兵厨羔羊酒》宋·晁公溯
羊肉自古便是烹饪的高级食材,被誉为“肉中骄子”。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国人对羊肉的赞美也不绝于耳,而这种赞美在宋朝达到了极点,在诗歌和文章中都有记载宋人对羊肉的赞美,甚至吃羊肉变成了时尚,成为寓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在宋朝盛世,吃羊肉是尊贵的象征,同时也是表达尊重和祝福的美好寓意。
《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过北宋时期皇帝和达官贵人们都喜欢吃羊肉。甚至当时都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宋人为什么偏偏对羊肉情有独钟?其中不仅仅是因为生活习惯,里面还有很深的渊源。
一、羊意味着吉祥
古代人的历史中,羊通祥,有着吉祥之意,并且羊是瑞兽,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而且古人认为羊是性情温良的动物,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善良美好、纯洁尊贵的美好寓意,而古代的达官显贵们喜欢把玉器打磨成为羊的图案做成玉佩,表现吉祥和平安的意向。羊身上有着人们对美好的事物的寄托。
另外羊和“阳”同音,中国人讲究和谐之道,万事万物遵循阴阳平衡,在玄学著作中《易经》提到:以十一个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个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
这里指的是季节的更替,阴消而阳长。阳寓意着力量和生命力,象征着美好吉祥;再如我们词语中写的三阳开泰,也是有着相同的含义。
同时古代人认为羊和美丽的美是有关系的,羊作为美的一种象征是自古就存在的,比如在我们的汉字里,美就是由羊的上半部分构成的,所以可以看得出,中国人对美和吉祥的追求不亚于对身份地位的追求,因此羊有着平安顺遂之意,于是人们对这种动物更加地喜爱。
当然羊肉也是极其的鲜美,非常符合大众的口味,同时羊很符合中庸之道所言的温良之气,所以非常受中国人的喜欢。综上能看出羊在古代人心中寓意很好,因此很多人喜欢。
二、羊身份的象征
而宋人喜欢吃羊肉还不仅仅是因为羊的寓意吉利,还有更重要的是吃羊肉和身份地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中国古代羊肉的价格是不便宜的,一般平民百姓根本吃不起,而反过来,能吃得起羊肉的基本也是非富即贵,而普通百姓为了吃一顿羊肉需要牺牲掉半个月的主食。
而举国推崇羊肉还不仅如此,当朝官员每月还会被发羊肉放入俸禄中。可见羊肉不仅仅是金钱的象征,也是地位和等级的象征,而中国很多老百姓因为吃不起羊肉,所以只能吃羊骨头,像中国的羊蝎子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美食。
而如果追溯源头,中国还有很多的传统美食都和羊有关,比如羊肉泡馍,羊汤和羊杂等等。只要和羊沾边的基本上都能成为当地特色美食。
三、食羊文化的由来
宋代人如此喜欢羊肉还跟文化和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羊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游牧民族的融合进入到中原的,羊的肉质非常鲜嫩,混合了我们中原地区传统的烹饪方法,让羊肉正式端上餐桌成为尊贵的重要美食。
食羊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朝廷的提倡和宣传。比如,民间曾有传闻,宋孝宗的母亲在宋孝宗出生前曾经梦见过一头羊的景象,因此她将“羊”作为孝宗的小名。
世人听闻,都认为梦见羊就是好事将近的意思。
因此在民间,人们还会将梦见羊解释为即将步入仕途的吉祥预兆。同样,人们也将能够吃到羊肉作为一种福气的象征。
羊肉的盛行让游牧民族开始在中原等地方发展养羊的文化,不仅是培育的方法,而且运输方式和效率有极大地改善,从而给了羊肉流通的空间,还有少数南方地区也开始养羊。
因此伴随着供应的充足,羊肉的价格相比有所下降,普通百姓更吃得起羊肉了。
而羊文化的壮大也让我们的美食越来越丰富,对羊肉的处理技术也逐渐高超,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经常能看到制作羊肉的描写和前人编写的菜谱。
宋朝的《奉亲养老书》不仅介绍了用途,还在其中总结了很多以羊身上的部位为原料的食谱,而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也有诸如此类的描写。
文化艺术等影响
还有羊肉如此盛行和文化作品的推崇有很大的关系。最直观的是,羊肉的盛行离不开以苏东坡等人的名人效应。
苏东坡曾经将羊肉写进自己词中,比如当时他的好朋友吕希彦将出任河阳副职,临行前苏轼就给他写了一首诗,诗云:“卧沙细肋吾方厌 ,通印长鱼谁肯分”,这句诗表达了对友人曾经送过苏轼通印长鱼而表示感谢。
而其中的卧沙细肋就是地方产的羊肉的名字,而这个羊肉应该十分珍贵,苏子才在友人的信中特意拿它做对比,可见这种羊肉十分的珍贵,在当时也算是人们的共识。
而苏轼他自己也是个美食家。由于被屡次贬职位,他去过很多地方任职,同时他在美食等方面做出了很多的研究。尤其是羊肉,比如他喜爱羊骨头,经常研究制作羊脊骨烤制的配方。
甚至将这种吃羊的风趣写在了自己的文章里,让喜欢他作品的人深受影响。
而且最关键的是文人墨客潜移默化觉得吃羊肉有利于做官,陆游曾经说过,如果能够熟读苏轼的文章,就能吃羊肉;而不懂苏轼文章的人,只能喝菜汤了。
读了苏轼的文章就能做官,而做官者也会觉得吃了羊肉以后能通达。当时有一个典故,就是苏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写的诗词非常出名,因此有很多的粉丝。
传言他的一个友人把和苏轼来往的信件用来换羊肉吃,最后被苏轼所知道,特意去打趣他,而这件事也成为文人之间一段笑谈。
由于羊肉受到了宋人的喜爱,导致猪肉屡遭嫌弃。宋朝人把猪肉价值看得十分低,不喜吃猪肉,甚至把猪肉看得很不入流,苏轼在《猪肉颂》中就提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说的是猪肉,不仅是价格非常地低。地位尊贵的人不愿意吃,而贫穷的人也不喜欢煮猪肉吃。可见。宋人对猪肉的鄙视,同时对羊肉的追捧表达了中国对饮食文化之间蕴含的一种阶级跃升的崇拜。
而在文学作品中羊肉的地位就很高,宋朝以前光有钱也是不能吃羊肉的,还需要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因为羊的生长环境要求很高,它需要有充足的草和阳光,而中国北方到处战乱,很少有着一个长时间的适合羊的环境,之前我们缺少北方游牧民族养牛羊的培育方法。
由于运输的复杂性和地理环境的不支持导致只有少数人才能吃得上羊肉。
曾经有记载唯有天子才能吃羊肉,后面延伸到只有贵族们才能吃。《国语·楚语下》中曾写过,“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说的是在祭祀时候,天子能吃牛肉羊肉和猪肉,诸侯们吃牛肉,这是身份低微的象征已经深深融合在我们的饮食中,可见封建社会无不体现等级制度的严格性。
在宋朝这种等级制度就相对弱化很多了,贵族包括皇族都在吃,除了推崇吃羊肉。
因此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市井百姓,都喜欢吃羊肉!虽然价格也不便宜,但是相比之下,羊比牛和马好养活,并且吃草量相对比较少,肉质细腻温和,因此很大的优势。
加之羊肉的供应也丰富了起来,所以吃羊肉的风俗风靡一时,最后到了供应不上,甚至还需要从别国进口的地步。
有记载,宋神宗在位时,御膳房每年消耗“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
可见宋朝人对羊肉的执着和喜爱,甚至皇帝都提倡和鼓励大家吃羊肉,宋朝宫廷曾经有规定,“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
不仅本国人吃,在宴请外国的君主时候也会用羊肉,以表达重视和礼貌,有传言说,当时宋太祖赵匡胤曾在都城宴请吴越王国君时,第一道菜便是“旋鮓”,旋鮓是将羊肉煮熟之后捣碎蘸佐料吃的菜肴。
甚至亲友之间相互送礼,羊肉是很贵重的礼品可以相互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以及关心之情。送羊肉既不失礼节,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情谊。
对饮食非常地看重
在宋朝对于饮食文化非常地看重,同时宋朝人养生文化也是盛行,宋人非常喜欢研究美食同时也遵循养生之道。
羊肉肉质鲜美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同时也很有营养价值。中医中记录过,羊肉性温、味甘,骨头和内脏可以利用它入药,羊肉很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吃得多不容易发胖而且不容易上火,冬天吃羊肉还能驱寒暖胃。
而宋人对于羊肉有很高评价,比如很多现在的人依旧喜欢羊血来涮火锅,其实就是沿袭了古代人的习惯,觉得羊血有滋养和补血的作用,不仅能够起到滋补也有驱寒的作用。
更有甚者,认为羊肉的医药价值等同于人参,不仅能够滋补身体,而且能够治疗眼疾。此外,羊血可以止血祛痰,羊脑可以滋润皮肤。可以说,羊浑身是宝。
结语:
当时的宋朝,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市井百姓,都非常喜欢吃羊肉。不仅仅是和他们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和当时的文化,环境,政治都有隐秘的联系。
而宋人爱吃羊肉的特点也让我们后人更有兴趣研究他们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知识。而也正是他们热爱吃羊肉的行为,为中国历史的美食文化和文学作品增添了色彩。
中国文化的一脉相承的相容性也造就了我们现代人生活的多元化和喜爱羊肉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史记》
2《东京梦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