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小长假呈现的旅游新热点,有望成为全年文旅消费的先导性指标。
今年清明小长假,周边游、短途游需求旺盛,全国主要城市的重点景区、乡村度假区等客流量持续高位运行。
长三角人气旺
长三角拥有诸多国内热门目的地,加之清明小长假期间,不少城市通过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如南京梅花节、苏州评弹表演等吸引游客,收获了一大波“流量”。
据上海旅游大数据监测,清明假期,上海市共接待游客700.27万人次,同比增长5.45%。据统计测算,上海地区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全要素旅游消费交易总金额为117.20亿元,同比增长6.40%。
江苏方面,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清明假期(2025年4月4日0时至6日16时),全省纳入监测的644家A级旅游景区、195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75家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含建设单位)和84家博物馆去重后共接待游客2046.80万人次,游客消费总额92.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5%和18.11%。
值得一提的是,清明假期,浙江游客人数和收入均创历史新高。三天累计全域旅游人数达2117.4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7.1%;全域旅游综合收入285.7亿元,同比增长20.3%。游客人均花费1349.1元,同比增长2.7%,创假日旅游抽样调查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具体来看,“坐着火车去赏花”成为今年清明假期的流行模式。作为长三角出游枢纽,上海已开通首趟G7006次赏花专列,该线路串联苏州周庄古镇、无锡鼋头渚等“江南春色天花板”。
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踏青赏花”相关主题词的搜索热度同比上涨46%,凸显游客对沉浸式春景体验的强烈渴望。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消费者而言,拍照出片已然成为出游的关键考量因素。携程数据显示,无锡、黄山等赏花踏青热门地在清明假期期间的订单量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35%、50%。
与此同时,银发经济与家庭出游正重塑市场格局。“新银发族”酒店预订量同比增三成,景区适老化改造,如登山机器人、旅游专列等,推动老年游客占比提升。携程“村游”订单量同比增20%,乌镇、周庄等古镇推出蚕花庙会、非遗手作等活动,吸引亲子家庭与银发群体共同参与。
“‘村游’不再是将就,而是‘讲究’。”携程度假农庄相关负责人表示,清明假期作为春季出游的重要节点,倒逼旅游业者进一步创新“节气+文旅”的融合,提升旅游体验。
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沈佳旎分析指出,“节气+文旅”模式将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如清明踏青、端午龙舟等传统节日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将为游客带来更多独特体验。同时,AI导览、VR观展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沉浸式体验,推动旅游市场朝着精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消费市场活力足
清明小长假,上海各大核心商圈人气满满,老牌餐饮企业迎来大客流。加之4月份的“乐品上海”餐饮消费券开始核销,叠加效应下,带动餐饮热度在假期中节节攀升。
“节假日期间店内生意异常火爆,午市和晚市都要翻台三遍,整个假期持续出现排队等位的情况。”杏花楼黄河路店的店长孔先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小长假期间,上午10点多就有顾客开始领号排队等候,到了晚市,大堂很快座无虚席。”
孔先生坦言,黄河路店的粤式茶点在调整价格后,包括叉烧包在内的多款点心价格低至每份9.9元,这使得大堂的人均消费并不高。因此,使用餐饮消费券的市民并不多。
“不过,近期使用消费券购买青团的情况有所增加。”孔先生说,以杏花楼的咸蛋黄肉松青团为例,一盒6只售价为55元,不少市民会一次性购买6盒,“如果使用一张‘满300元减90’的消费券,相当于7.2折”。
今年假期,餐饮还创新升级消费场景,迎来新一波消费高潮。“城市露营+吃火锅”成为深受年轻人及亲子家庭追捧的户外休闲生活新方式。
“清明节三天假期的座位,早在一周前就预订完了。”海底捞江苏常州西太湖露营店店长告诉记者,大多是家庭或朋友聚餐,餐厅特别推出了不同价位的优惠套餐,满足不同的就餐场景需要。
“新鲜出炉的绿豆饼,又香又脆!”“来尝尝我们新推出的文创巧克力!”“跟着春晚游映月里,快来打卡同款旅拍!”……自今年央视春晚播出后,无锡分会场取景地之一的惠山古镇一直客流如潮,“泼天的流量”也延续到了清明假期。
4月2日,“一食一味最江南”无锡美食百场品鉴活动在惠山古镇启动。未来两个月,无锡将融合时令美食、文旅体验与创新消费场景,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系列舌尖上的文化盛宴与消费新体验。
此外,徐州以“淮海新消费·春风徐来”为主题,围绕焕新消费、节庆消费、餐饮消费、品质消费等多个领域,政银企联动、线上线下协同,开展各类主题促消费活动167类603场次,激发市民消费热情,提升城市消费活力。
旅游分析师季鸣岐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各地消费券的发放,演唱会、体育赛事等文体活动的举办,对包括酒店在内的旅游产业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不过,消费券的发放只是短期促销行为。长期来看,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需依靠餐旅活动和经济环境的改善。”季鸣岐说。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