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带我两个娃去逛商场,走在玩具区的时候,孩子们“走不动路”了,不用说,我就知道他俩想买玩具。
还没等他俩挑玩具,不远处就传来一声声很脏的叫骂声,我循声望去,看到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凶狠地把妈妈推倒在了地上。
问了旁边的人我才知道,男孩只是因为妈妈不肯给他买最新款的玩具,就暴跳如雷,不仅用特别难听的话骂妈妈,还打妈妈。
这位妈妈试图安抚孩子,可是一点用都没有,这男孩才不管有人看、有人指责呢,依旧做着大逆不道的事。
我在旁边出声阻止,没想到这男孩转身就恶狠狠地看着我,可吓人了,感觉打红了眼,我赶紧拉着我家两个小孩退后了几步。
这妈妈也不知道反抗,眼中带着泪,非常无奈,她一味地承受着孩子的暴行,看来“被孩子打”不是第一次了。
幸亏后面保安来了,男孩被制服住了。
旁边好多大爷大妈都预言,这孩子被养废掉了,长大后肯定是只“白眼狼”。
只能说这位妈妈太没远见了,不会教育孩子,该管的没管,不该管的又爱管,管了孩子也不听,结果母子关系越来越差。
现在这种母子关系差的也并非个例,咱们在网上经常能看到孩子打妈妈的新闻。
所谓“生而不养,父母之罪。养而不教,枉为人。养而不教,亦父母之祸。”
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其实是家长教育方法错了,管教孩子中最重要的是沟通,妈妈要用心沟通。
同时,咱们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把握好“管”与“不管”的尺度,这样才能把娃培养成才,不至于养成白眼狼。
有远见的妈妈通常“以退为进”,两个方面不插手,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一)
孩子的两个方面要少管
1、琐碎的小事,别管,尽量让孩子自己做主
“管家婆”,其实谁都不喜欢,有的妈妈是全方位监控孩子的生活,什么都得按照她的计划来做。
比如早上啥时候起床,上学穿什么衣服,早中晚吃什么食物,晚上几点睡觉,都是妈妈一手操办,孩子基本没啥话语权。
那可想而知,孩子有多压抑,可能在小学还能在强压下听妈妈的话,但等进入青春期后就会很反感妈妈的管教,变得叛逆、不听话,甚至对妈妈恶语相向。
相对的,有的妈妈很有远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那种不是特别大的事,基本都让孩子自己做主。
可能孩子刚开始做得没那么好,也会出一些洋相,但没关系,“事教人”才最深刻。
孩子能从错误中学习与成长,到了青春期也能自己做主,学习和生活都不需要父母太担心,跟妈妈的关系也很好。
2、玩和社交方面的事,妈妈要少管
成人都喜欢玩,更何况是孩子呢?而且孩子在玩中,能学到很多东西,还能释放压力,培养创造力和社交能力,作用很多。
咱们的眼光要放长远一点,不要因为怕孩子玩多了耽误学习,就不让他们跟同学出去玩。
像我家儿子读小学六年级了,平常喜欢做手工,喜欢cosplay游戏里的人物,有时候还会跟同学约着一起爬山、下棋、玩游戏,我基本都不会管他。
只有当他在外面玩到很晚的时候,还没回家,为了确认他的安全,才会打电话给他。
我儿子也没有因为玩而耽误学习,在学校各科的成绩还不错。
小学正是培养亲子关系最关键的时候,我们可不能因为管这管那,让母子关系恶化了。
以上“两不管”,家长要尽量做到,孩子慢慢会独立自主、能力变强。
当然孩子的事情也不能什么都不管,有3件事,一定要管到位。
第一,道德和价值观方面,一定要管好。
要记住教育孩子“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比如培养孩子的爱国精神,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讲礼貌、懂感恩、重孝道,都是我们日常生活要重点去做的事。
这个不能光讲道理,还得身体力行,带着孩子一起去做,比如做公益、参加研学,都能慢慢培养。
第二,孩子的学习要管好,而且要有技巧地管。
特别是小学阶段,对于孩子一生学习都很重要,有远见的家长,都会在这一时期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帮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像我家当时为了管好孩子小学阶段,专门买了一本叫《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的家庭书籍,书上根据6个不同年级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分别给出了行之有效的具体教育方案,我跟着上面做,就轻轻松松培养了一个成绩好的孩子,真的很欣慰,大家也可以抄我作业。
我儿子刚上一年级,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候就让他适应了小学的生活,一学期培养了他很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他会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整理书包。
二年级的时候,我按书上所说,着重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激发求知欲,儿子学习更主动,上课会主动举手发言。
三年级,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我有按照书上所说,用了一些方面引导儿子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他没偏科,每门成绩都不错。
四年级,知识难度更大了,我使用了书上的一些方法,提升了孩子的整体学习能力,让孩子面对学习不再犯难,成绩稳步上升。
到了五六年级,我儿子面临升学压力,时常会写不完作业,火气很大,后面我引导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补课、不盲目刷题,通过兴趣驱动,让孩子每门成绩保持90分以上。
第三,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要用心,不能放任不管。
像咱们上文中就讲了,良好的沟通是亲子关系和谐的基础,也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关键要看如何沟通。
少唠叨,少用命令的口气,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重视他们的小情绪,多认可他的努力和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