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米店分两种,一种是占绝大多数的纯粮店,另一种是粮油综合店。
上海人把粮店叫作“米店”。我家去米店不远,出163弄右拐是161号,它对面的茂名南路118号就是米店,穿过马路就到。那时,除新建新村的米店外,其他米店的前身多是私营小店,房老设施简陋仓容少。静安区第六粮油商店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粮油零售店,拥有八开间门面。茂名南路的米店不大,门面两开间,但是开在钟和公寓底层,是公寓房,这在上海怕是独一无二的。
我居住的原卢湾区,在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有了第一家米店,叫“万隆久米号”。1949年12月,上海第一家国营粮店开在原南市区陆家浜路。到1978年,全市除边缘及新村地区外,共有米店641户和粮油综合店220户,零售网点已能保证供应需要。
上海的米店分两种,一种是占绝大多数的纯粮店,另一种是粮油综合店。我们买米的米店是纯粮店,沿街柜台从北至南,北头是通道,米从这进店。有时见卡车拉米来店,卸车是一块跳板一头搭车厢,一头着地;装卸工戴两侧和后有垂布的蓝色长舌帽,扛米袋从踏板走下进店,在柜台后靠西墙堆放整齐。
通道旁的柜台,放着四方形扁木框,里面是上海人叫“切面”的新鲜面,还有馄饨皮子。买馄饨皮子要早,晚了没货;买面不紧张。买面没带盛器不要紧,店里有裁成A4大小的旧报纸,托着面条回家。没人顾忌纸上的印刷油墨,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精致是随社会发展而水涨船高的。店里还卖上海人叫“卷子面”的干面,包装纸上有“富强”两字。店家还把当日没卖完的新鲜切面盘成圆圈状晒干,这虽保存时间稍长些,但也不能久放。卖米样品放玻璃格里和面制品旁小木斗中,一些顾客还是喜欢捞一把用手摸,难道怕眼见为虚?一旁挂着不少每段约20厘米长的小麻绳,给顾客用来扎米袋口。
面制品柜台往南连接着两个售米位,卖米设备由管子和漏斗组成。一方形管的管口有活络铁皮板封住,拉开米入漏斗,松手则关。米入漏斗称分量,多舀出,不够添。漏斗下接管子,连着镶嵌柜台立面里的出米口。称完米,拉漏斗底部一把闸,米进顾客米袋。营业员放米之时是我高度紧张之际,两手紧握米袋两端,把袋口死死套住出米口,就怕不到位或手松把米撒了。随着我一声“好了”,营业员开闸放米;伴着“哗哗”声响,米从管道流入米袋。此时会想起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的台词:“白花花的大米,流进老汉的口袋里喽。”
茂名南路的米店远去多年。在较长一个时期里,米店被看作市场的晴雨表,常用它打比方提醒某个业态发展过度失衡,如:羊毛衫店开得比米店多了!银行开得比米店多了!……现在米店没了,少了一张晴雨表。不着急,老话告诉我们:关了一扇门,会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