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往过程中不同的性格类型会为相应的交往方式奠定基调。

对于个体而言总会根据交往对象的性格特征,以及为人处世方式等外在因素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社交策略;

严重时甚至会展现出和自己平时截然不同的状态。

说到性格,强势的人在交往过程中是比较“令人头疼”的存在:

这种性格的人会因为自己的某类固有认知,围绕特定因素——权力、话语权甚至一些很小的话题而极力维护,以至于不惜和人发生冲突。



这样的人往往立场坚定,认定的事情不会轻易改变,脾气火爆;不会顾及面子、情感等因素;言行直接,有时甚至做出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

所以很多人在面对这样的人时,就会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采取怎样的相处之道。

心理逆反理论:不同于字面意思的日常解构

说起“逆反”,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青少年处于青春期的时候会产生的逆反心理(Reverse psychology)。

但此处的心理逆反理论指的是一种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面对冲突和他人强势的言行时,采取的以保护自我边界而非情绪对抗为目的的心理机制。

这种心理机制是对于社会互动当中权力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交往方式重构的尝试。



正如心理学家杰克·布鲁姆(Jack W. Brehm)所言,“当个体感知到自由被威胁时,逆反心理会激发他们采取行动恢复控制权。”

简而言之,在他看来,当人们感觉自己被来自外界的强势言行所影响甚至侵犯时,会出于本能的产生一种抗拒心理。

这并非“逆反”,而是对于自我意识的一种保护机制在生效。

弱势者如何在关系中重建边界

比如在职场当中,如果上司因为掌握权力而要求属下员工做一些并非自己分内的事情;

员工可能会因为上下级关系的存在而选择沉默,但他们会通过“磨洋工”、降低质量甚至故意拖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在此之后,关系当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会逐渐转变自己的态度,往往是通过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来彰显双方由“服从”到“合作”的关系。



比如存在上下级关系的情况当中,下属可能会从一味的“收到”、“好的”话术开始转变为;

“如何......”、“怎样......”等具有实际意义,并且隐含“我们一起完成任务”内涵的语句。

对此,斯坦福大学权力心理学家黛博拉·格林菲尔德(Deborah Gruenfeld)认为:“权力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互动过程。”

家庭关系中的关系重构

在夫妻、代际关系中,也会发现冲突、矛盾之后,原本权力关系的变动,都体现出弱势一方的抗拒心理和对彼此关系重构的尝试。

比如当孩子想玩手机却得不到父母的允许,以至于发生轻度争执之后;

孩子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展现出与平时不符的性格特征,以彰显其对“我要玩手机”态度的坚持。

至于这种心态出现的根本原因,心理学家拉扎勒斯(Richard Stanley Lazarus)提出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



关系中弱势的一方在面临强势者的“命令”及“威胁”时,并不会产生直接的“反抗”心理,将其视为“对手”。

而是会将对方视为“明确自己边界”的对象,通过言行来维护自己认为应该守护的“底线”。

这也为我们面对性格强势者时的社交方式提供一定参考:

与其剑拔弩张,与对方斗个“你死我活”,不如明确自己的边界,无视对方多余的举动,以此来实现底线的守护和情绪上的稳定。

-The End - 作者-木易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