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西贝偏北

编辑 / 阿 笔

运营 / 狮子座去年12月底,最高法对几个青少年犯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判决。

3·10邯郸初中生将同学杀害埋尸案,主犯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从犯分别判12年有期徒刑和矫正教育,这是最高法首次对青少年主犯判处无期徒刑。

今年3月,据最高检发布《刑事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嫌犯达10.15万人,同比上升4.3%,而犯罪低龄化特征明显,14-16岁的未成年罪犯同比增加15.5%,其中男性占比92%。

在网络便捷、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我们的青少年到底怎么了?

或许这部剧会告诉我们答案——

《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

作为一部在网飞首播的英国犯罪迷你剧,《混沌少年时》在制播方面相当有特点:短小精悍,仅有4集、1集1小时;每集都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堪称剧集里的《1917》;主角小演员是初次演戏的素人却天赋惊人,在剧中展现了无数令人毛骨悚然的时刻。

从成就上看,这部剧可谓有口皆碑——

IMDb8.3,在豆瓣从开分8.4一路涨到8.8,含金量还在提升;目前,该剧已在全球到达了6630万次的观看量,在英国创造了历史,成为首部荣登电视收视率榜首的流媒体剧集;

被《伦敦时报》(A Times of London)评为“每位家长必看的电视剧”,连首相斯塔莫一家都在追看;游戏人小岛秀夫直接发剧评:“我要继续看下去。”

该剧并没有强烈的悬疑性,情节简单到有些直白:13岁的英国男孩杰米因谋杀女同学而被拘留,他看似正常的家庭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就是因为够简单,其代表的普遍性和透出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才令人心惊。剧中,杰米父母、心理治疗师与办案刑警从不同维度切入,以一镜到底的沉浸式叙事带领观众直抵杀戮背后扭曲的人性暗网,揭开背后的真相。

我们总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这部剧用冷静而抽丝剥茧的方式带领观众审视土壤本身,如何让培养出恶之花,结出腐烂果实的。

一、谁是凶手

13岁的杰米杀了同校的女生凯蒂,问题在谁?

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你一定有无数个前置的疑问:凶手真的是13岁的杰米吗?他怎么杀的?他为什么杀?女孩和他的关系是什么?

尤其是看到一张这样稚嫩的脸蛋,在黑人督查和搭档拿着逮捕许可破门而入时,还因惊慌失措而吓尿了裤子;在例行体检时努力保持镇定,在见到父亲时像一只惶恐的小兽,多次高喊“爸爸,我没做错任何事”时,正常人都会下意识觉得,抓错了吗?证据确凿吗?杰米是不是谁的替罪羊?还是说凶手不止一个,另有隐情?

杰米的父亲也是这么想的,因为儿子声称和死者关系并不熟稔。在学校是英法课的同学,女生偶尔会在他的ins下留言,在杰米口中两人甚至算不上“朋友”。

哪怕根据监控梳理出了双方的行动轨迹,杰米还觉得有辩驳的空间,直到警方播放了昨夜案发时的录像——

画面上,凯蒂想离开被杰米拦住,她把杰米推倒在地想再次离开,爬起来的杰米从后追上并抱住凯蒂的腰,把她压在身下,一刀又一刀……女孩全身上下被刺了7刀。

如此冷漠,如此凶残,和此时瑟瑟发抖、掩面哭泣的杰米形成鲜明对比,父亲艾迪如遭晴空霹雳,像是第一次认识儿子一般。

有了以上证据,于警方而言,结案不成问题,但还差两个关键信息:一,作案的凶器的去向;二,杰米的作案动机。

而对于观众而言,后者引申出的问题显然更重要——是什么把13岁的男孩形塑成杀人凶手?

每一集通过不同侧面给出答案:追逐颜值和性缘关系的校园环境,充斥着厌女文化的网络社交媒体,以及男孩所处代际延续有毒男子气概的原生家庭

每一个答案都看似老生常谈,但剧集的一镜到底带领观众深入到这个少年的生活场域,细枝末节的堆叠让这些观点显得如此残酷,这是他生活的土壤,他的三观形成无法独立于这些存在。

首先是校园,本应青春活力的地方,被女警督锐评为:“滂臭,臭得让人恶心,有一种呕吐物、卷心菜还有手淫混在一起的气味。”

上课都用视频教学,老师的时间观念淡薄,进出随意;学生对待问询的警察毫无敬畏之心,要么暴力相向要么顾左右而言他,对于同学的死亡相比于惋惜,他们更多的是好奇和兴奋;

更可怕的是无处不在的言语和肉体霸凌,看似淡出视野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被新的歧视链所取代——按照“颜值”和“受欢迎程度”排序的阶级划分

而这条“鄙视链”的观念形成,来自快速发展的社交媒体。

男督查的儿子也在这所学校读书,因为看不下去父亲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向父亲解释了他们笃信的原则,“八二法则”——

80%的女性会被20%的男性吸引,被杰米杀害的女孩曾给称杰米为“非自愿单身者”(Incel,单身的原因是经济、容貌等非自愿因素),获得了无数点赞。

什么,杰米遭到了女生的网络霸凌?而杀害她就是他反击的手段?

多么顺拐的想法,“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杰米为什么只杀她不杀其他女生?”女性受害者有罪论的惯性思维几乎融入了毒液早已渗透进公共讨论的血脉。

而到第三集,女心理辅导师为了写报告开启对杰米心理状态的对话时,一切空缺才被补全。

原来杰米一直喜欢这个很受欢迎的女生,可当女生的上半身裸照被曝光陷入窘境时,聪明的杰米试图“趁人之危”,示好追求她,没想到却遭到女生再次拒绝,并在网上嘲讽杰米。

这就是他杀人的原因:求爱遭拒又被嘲讽,自尊心受挫而杀人报复

养育出这样聪明又残忍的男孩,他的原生家庭一定很阴暗吧?

恰恰相反,杰米的父亲艾迪因为从小被父亲毒打而痛苦,从小就发誓一定不会打孩子。他说到做到,在杰米的印象中父亲工作再累也从未家暴任何人,他发过最大的脾气也就是砸坏家电。

在突遭警方问询时,他只是无措地回答问题,亦或是表达对警方执法的不满(符合程序但对孩子来说十分暴力),未曾出言不逊或大打出手。

但是他身上为了维持体面的暴力血脉却如同烙在基因里。

在杰米出事后,有小混混往艾迪车上胡乱涂鸦,艾迪恼羞成怒,在一系列的情绪积累下,把刚买的油漆立刻泼在在停车场的车上,追打小混混,扯着他的领子怒骂并把他的单车砸向他。

对于杰米,艾迪虽然褒奖他热爱的绘画,但并不真正培养他的爱好;艾迪曾试图陪杰米做很多“有男子气概”的户外运动,但杰米的不擅长令他多次失望。

于是,相比于在杰米的兴趣上投入更多时间却换来不符合他期望结果,又因为早六晚八的忙碌工作,他应允杰米的生日愿望,买电脑配装备,将孩子的一切交给最混乱无序的“老师”,互联网。

这无疑是一种侥幸心理,“自己待在房间怎么可能学坏呢”?

潜台词就是:管不了,索性不管了。

事实上,放任未接受正确性教育的青春期孩童漫游网络丛林,堪比给盲童戴上VR眼镜投掷进斗兽场。

举个例子,当kk在搜集查找该剧的相关资料时,《好莱坞报道》标题上方和内文插入部分都出现了带有性暗示的黄色广告。虽说这种贴文广告是不受新闻网站控制的网页随机投放,但再次证明了网络上引导未成年人从错误途径了解性关系的信息无孔不入。

而当杰米第一次点开弹窗里扭动的肉体时,那些本该由家庭与学校构建的认知护栏早已锈蚀——他分不清欲望与暴力、亲密关系与征服游戏的界限。

这场悲剧的根源从来不止于个人扭曲,而是整个厌女生态链的孵化成果。

二、厌女基因

网络是厌女基因的培养皿。

全剧反复提到的几个关键词:马诺圈,红药丸,80/20法则,都是青少年通过网络途径了解的,是厌女链条组成和信息蔓延最快的地方。

马诺圈(Manosphere)由各种网站和线上论坛组成,最初是通过技巧吸引异性的社群,后演变为系统性操控女性的男性亚文化圈层,目的是宣扬男子气概、厌女言论。

剧中提及的真实人物英裔美国网红安德鲁・泰特(Andrew Tate)是马诺圈言论的代表,他曾是跆拳道运动员,之后当健身网红,因厌女观点和拥趸传统男子气概受到追随。

他的言论包括女性不该开车、不该离家;“真正的独立女性根本不存在”,“女性要对自己遭受性侵负起责任”等等,泰特的拥趸者还因此将其奉为“现代男性的拯救者”。

但讽刺的是,他通过厌女致富。他通过社媒平台将粉丝引向其个人网站,以便出售年费为500美元的线上课程。

甚至还形成了广受模仿的“泰特模式”。在X和YouTube平台,无数人通过指南或在线课程向男性推销“男子气概”。这些自封的“阿尔法男”建立了搭讪社群,用充满厌女色彩的话语讨论如何吸引女性和重塑男性形象。

而“红药丸”是马诺圈的盛行概念,源于《黑客帝国》里主角吞下红药丸觉醒到“残酷真相”。被男权社群挪用为“认清女性本质”的隐喻,成为反女权、厌女思想的集结号。

将女性污名为“慕强”“拜金”群体,继而开展极端厌女行为,如美国“incel”群体多次发动针对女性的暴力袭击,其宣言中常见红药丸话术。

而80/20本意为经济学帕累托法则(80%产出由20%投入决定),却被篡改为“80%女性争夺前20%优质男性,剩余80%男性被淘汰”。

这种渲染普通男性在婚恋市场的“结构性失败”,煽动对女性的集体敌意,将性挫败归咎于女性“慕强”,为报复行为提供逻辑支点,就像杰米在气急败坏时,对心理师脱口而出:“你也觉得她是个霸凌婊,她就是个婊子,对吧?”

这三个概念在杰米的意识形成闭环:马诺圈提供“作战技术”,教男性如何“掠夺”女性;红药丸灌输仇恨意识形态,将失败归因于女性“堕落”;80/20法则制造恐慌,催生“要么成为Alpha男,要么毁灭”的极端选择。

而现实是无意识的厌女表演场。

学校里,没有“男子气概”的行为是会被嘲笑的。剧中为杰米提供刀的朋友,被被谋杀女生的朋友揍倒在地,周围的同学都忙着拍照和嘲笑“能被女生揍,你个弱鸡”。

而教课又当班主任的老师,也没心力管理这群孩子的全部。

职场上,男保安反复打扰女心理师的工作,积极地“没事找事”,反复向其强调“有事随时找我”“这里我说了算”,在身体上靠近对方并不断“展示羽毛”,近乎形成骚扰。

家庭里,一切活动都以杰米父亲的心情为中心。平日里他是温和会开玩笑的好丈夫,但一旦他情绪上头,他就是说一不二、随时爆炸的老大哥,妻女都要察言观色,不惹恼艾迪。虽然等待他们的不会是巴掌,但总是要准备收拾家里的“战场”或是自己消化糟糕的情绪。

在网络和现实的“滋养下”,杰米把这些似懂非懂的流行词汇当做时尚单品武装自己,将厌女合理化,完成从受害者到加害者的身份转换。

就像对于喜欢的女生,他利用她被羞辱的脆弱时刻,表达善意,进而“得手”——

他从未将女性当成一个平等的、应该被尊重的人来看待。

三、伪装本色

《芭比》里有句台词:“父权制当然在贯彻,只不过我们隐藏的更好了。”

有毒的男子气概也是如此,它从未消失,只是更隐蔽了。

就如同艾迪不打孩子却仍要用“发脾气”和展现“施暴的能力”来维系家庭统治一样,在杀人之前,13岁的杰米主要采取两个拙劣手段:撒谎和伪装

面对美丽智慧的女心理师,见到她特地为他准备撒满棉花糖的可可和自制的三明治,杰米开心之余也试图表现乖巧,但他还是把自己摆在了男性的“提需求者”位置上——

“没想到”心理师会做三明治、“不介意”咖啡太烫、不喜欢吃腌黄瓜但“也可以尝尝”。

为了证明自己有性吸引力,杰米告诉女心理师有两个女同学在他面前赤裸上身并触摸他的隐私部位,说他尝试过亲吻和爱抚。

但其实这是谎言,他只是看过两个女生上身赤裸的照片,而那张照片其中的女孩是凯蒂,她曾将照片传给一个她有好感的男生(男生主动向她要)后,又被所有男生一起传阅过的。

照片被传到了学校论坛,他们点评她们的身材,荡妇羞辱她们,但女孩并未因此萎靡,也没有向此后杰米的示爱而屈服。

遇到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杰米开始躲闪,继而翻脸、暴怒,打掉咖啡杯,摔椅子,大骂,甚至故意吓女心理师。

而在他怒气平息后,发现对方提问时有漏洞,他敏弱地捕捉到她的情绪反常,进而冒犯甚至怼着她的脸,带几分玩味、嘲弄和挑衅:

“你怕了吗?被一个13岁的孩子吓到,很丢脸吧,被一个屁孩吓成这样。”

这种理所应当也让他在“杀害一个无辜生命”后毫无愧疚之心,而这也并非剧集的夸张描绘,而是反映了令人不安的现实。

《卫报》报道,在过去十年中,英国青少年因刀片或尖锐物体伤害致死的案件激增了240%。这些悲剧背后往往隐藏着网络霸凌、网络厌女以及“有毒男子气概”,这些因素正在毒化一代人的校园生活。

但正如剧中扮演女心理师的演员多尔蒂在采访时所说的那样:“但我实际上并不认为这部剧会给出任何答案,也不认为它能给出答案,因为我认为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

但《混沌少年时》已然严肃地提出了问题,并产生了社会影响。为了表现对网络安全和青少年暴力问题的重视,《混沌少年时》有望作为教学计划被引入英国所有中学播放,这一举措得到了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的全力支持。

斯塔默认为,这部剧能助力学生深入理解厌女症的危害、“非自愿独身者”群体的兴起,以及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尽管他坦言,与孩子一同观看这部剧情感上颇为难受,但他强调了该剧在教育上的重要价值。

从创作角度而言,《混沌少年时》虽然探讨的是网络扭曲价值观和厌女文化等社会议题,但凭借扎实的剧本和细腻的描摹和一镜到底的特殊拍摄手法,让老话题焕发新思考。

在当下影视作品沉迷猎奇反转的潮流中,它选择沉下心来解剖青少年心理,在短视频时代的浮躁创作氛围里,示范了如何用诚恳的叙事让观众重新审视那些似乎已被看到、但从未深入剖析的社会症结。

这也是kk对国产剧寄予的希望:用扎实的镜头拍出当代人真实的处境,不要总囿于上个世纪的“黄金舒适区”,向前看,别回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