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博物馆迎来新一波参观热潮。颇为吸睛的是,南京市博物总馆跟织晓联名推出布艺毛绒刺绣瓷器。当梅瓶变身毛绒文物瓷瓶,创意文创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将毛绒布艺与传统瓷器元素融合,用毛绒布艺材质对中国传统瓷器进行全新演绎。



当下,用还原“爆款”文物的文创贴搭建一座“微型博物馆”,是年轻人的新风尚,也反映出文创市场对年轻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去年开始爆火的毛绒文创则推出了各种沉浸式版本:苏州博物馆打包“蟹黄黄”,陕西有烤“绒馍馍”,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现场“制作”兵器毛绒玩具,甘肃省博物馆则推出“煮”麻辣烫毛绒文创等等。如今布艺毛绒家族还在“上新”,带来全新的空间美学诠释。

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一件元代景德镇窑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就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这一场景。这件梅瓶不仅是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如何变身?梅瓶此前已经推出了多款文创,比如冰箱贴、拼图。不仅可以直接带回家,在就设于馆内的TOI图益拼图店,舒适的文创体验空间内可现场体验。



“小口、短颈、丰肩、深腹”,第一次站在南京市博物馆的展柜前,凝视那只青白釉梅瓶,腹部绘制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是秦末汉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瓶身处韩信月下执戟的剪影,被元代的匠人用钴料勾出淡青色的轮廓,像一片被月光拓印的往事。



文创开发者告诉记者,“我们想留住那片月色,但不要冷冽的瓷,要暖的、可触碰的温度。我们以绒为瓷,还原青花瓷白,并赋予柔滑手感。瓶身青色画面被拆解成5幅精工刺绣的裁片,选用最能还原青花色彩的有光纱线,还原釉色光源变化下的多重色彩。”

其中,韩信手中的长戟最难还原——既要英气,又不可锋利。最终用苏绣中的“散套针”,交织重叠,绣出飒爽英资。瓶身处那凹凸有致的立体造型,更是经二十多年的裁缝师傅手工缝制数小时,以求还原器物的完美形态。



不只有梅瓶,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也拥有了毛绒的温暖质感。千载青松、不倒翠竹、疏影淡梅,构成了中国文人的《岁寒三友》。岁寒三友,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高洁与坚贞的品质,也体现了人们对高尚品德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布艺与瓷器的碰撞,擦出新的火花。



松针悬雪,竹叶藏风,梅瓣轻裹着千年瓷器之美。松,古蹉苍劲;几竿修竹傍石而生,笋芽从缝隙间伸出;梅,繁枝参差,花萼交叠杂而不乱,被窑火柔化成釉下红,在开片裂纹里生出暖意。



据介绍,制作布艺毛绒刺绣瓷器时,为还原瓷瓶上的釉下红,红中带灰,尝试了相近的几十种色彩,最终染出带灰调的“旧年红”以还原梅瓶真实釉色。旧年红与毛绒白瓷色相印成趣,重塑千年瓷器之美。釉下一抹红,便勾勒出大明风范,绝代风华,让人爱不释手,想把这些镇馆之宝带回家,从而让博物馆文物融入生活之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石伟

编辑 丁皓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