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组团深入田间地头

指导农户科学种养

开展技术创新

构建协同工作机制

推广服务和推进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引领产业向“智”造转型升级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精准服务,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由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组建,明确团长单位,由团长单位负责组团,团员不仅包括团长单位的科研人员,还吸纳了其他科研院所的专家、当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致富带头人、“十佳”“优秀”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技推广人员和乡村“土专家”“田秀才”等,形成了多元化的服务团队。

在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征程中,专家服务团以“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减损失、增效益”为导向,找短板、补弱项,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助力“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建设,促进农业园区“立园满园”,为成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

新津

科技赋能,打造“天府粮仓”高质高效示范区



近期,成都市新津区天府农博园的800亩油菜花田成为了市民和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成片的油菜花竞相开放,田间弥漫浓浓春意。

这些油菜是由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早花油菜。普通油菜3月开花,而早花油菜12月就开放,具有开花时间早、花期长、观赏性强的特点。同时,早花油菜亩产量可达150-200kg,含油量44%-53%,兼具经济与油用价值。

早花油菜只是农业科技团服务新津区的一隅,作为成都市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示范区,近年来新津通过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深度合作,形成了由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专家李良玉为团长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团队,该团队同时整合了新津区本土专家和新型经营主体代表。

据李良玉团长介绍,团队围绕新津区粮油、蔬菜等主导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示范,引进10个蔬菜新品种,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升级。同时,结合“天府粮仓”建设,打造了多个集观光、体验、科普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2024年新津区农业生态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5%,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此外,服务团还开展了稻田福寿螺综合防控技术、油菜根肿病综合防治技术及稻虾苗种高效繁育技术等多项技术创新。



作为新津特色的水产品——黄辣丁,近年来也在服务团的带领下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新津有优越的水源条件和悠久的黄辣丁养殖基础。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黄辣丁种质资源保护与提纯复壮、标准化养殖、功能性饲料开发与应用、病害防控技术研究等多项技术攻关,提升了新津黄辣丁的品质和品牌。”李良玉说。

未来,新津农业科技服务团队将持续精准对接、精准转化、精准服务新津农业,为推动大春小春双丰收,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助力。

2

彭州

深入田间,因地制宜打造“蔬适”彭州



近日,位于彭州市隆丰街道王家院子的大蒜实验地里,一场关于大蒜绿色栽培技术技能培训会正在召开。此次培训会由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团队杨斌团长主持,来自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大蒜种植户以及该技术集成单位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们,总计近百人参加。

彭州市大蒜种植面积为13万亩,大蒜种植户9万户,产量约为8万吨,是四川省最大的大蒜种植基地。然而,规模化发展的背后,大蒜产业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日益显现:由于长期连作导致土壤退化,大蒜“黑头病”“回苗”问题频发,产量不稳定。

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专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套综合治理大蒜连作障碍的技术措施,实施土壤修复、改变种植方式、分段施肥、安全用药、科学使用除草剂等6个配套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大蒜连作障碍的共性问题。

彭州是全国五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为保障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发展,成立了由首席专家、骨干专家、彭州市农技推广人才、田秀才等组成的14人专家服务团,并由团队首席杨斌和彭州市农业农村局分管副局长任双组长。此次大蒜种植培训正是专家团服务彭州的内容之一。

除了服务大蒜产业,专家服务团还深入到彭州的各个乡镇,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特色,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工作。

在九尺濛阳片区,专家团针对大田作物机械化种植及蔬菜种植,提供了专业的机械化种植技术和蔬菜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在葛仙山敖平隆丰片区,以地标作物大蒜、川芎种植为主,推广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而在桂花通济片区,专家团则为特色作物猕猴桃、中药材种植提供从选地、育苗到采收、加工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这种广泛且精准的服务覆盖,确保了每个农业区域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技术支持,有效提升了彭州农业的整体生产水平。

为保障彭州常规稻的开发利用,专家服务团与彭州当地的田秀才、头雁组成技术攻关团队,针对常规稻的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栽培进行了创新尝试。创新实施增加每穴种子数量、机械化栽秧等技术,提高了常规稻的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不仅为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有助于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杂交种子的依赖。

生产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专家团通过举办一系列培训课程和交流活动,将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传授给农民。2024年,专家团共开展了主导产业培训6场,培训人数达1100人次。在培训过程中,专家们不仅讲解了理论知识,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操作演示,使农民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新技术。同时,专家团还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各种农业展览和交易会,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了解市场动态,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农业生产决策。

在未来的日子里,彭州市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将继续秉持“科技兴农,服务三农”的宗旨,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彭州农业发展注入更多新质生产力,让这片土地在科技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3

大邑

全域科技服务支撑稻麦轮作全程机械化



水稻、小麦是我省主要农作物,这些作物不仅是四川省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对全国粮食供应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邑县作为成都农业科技服务典范,组建了以四川农业大学任万军教授和大邑县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人为双组长、陈勇副教授为首席专家的29人专家服务团,通过全域科技服务推动稻麦轮作全程机械化,实现稻麦生产提质增效。

过去,川西稻麦两熟制面临育秧期温度波动大、倒春寒严重、后期光照弱、雨水多、湿度高;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育秧成苗率低,均匀性差等问题。

如今,针对这些痛点,专家服务团创新研发四大核心技术:

“露场暗化催芽”育秧技术,通过光伏控温系统,将育秧成苗率从50%-70%提升至80%以上,秧苗整齐度提高10个百分点;

“减穴稳苗”机插技术,将漏插率降至5%以下,亩均节省补苗成本120元;

“无人机穗肥”精施技术,施肥量减少20%的同时稻谷亩产增加50公斤;

“稻麦周年”全程机械化模式,集成13个新品种、7项新装备,使人均日作业面积从1.7亩增至3.2亩,生产效率提升88.2%。

除了新技术,还有新服务。该团队以整县制稻麦全程机械化为目标,开展了示范基地建设、种植标准制定、巡回指导、集中培训等科技服务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针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需求,专家团选派了研究生组建示范片管理小组,全程参与方案制定、人员协调和技术落实。

在专家服务团的技术支撑下,2024年大邑县机插水稻攻关片最高亩产834.1公斤,平均亩产813.1公斤,小麦示范片折标亩产557.9公斤,稻麦周年平均亩产达1371公斤。稻麦综合机械化率达95%,技术应用覆盖全县80%以上种植区,带动周边县市创建7个高产示范区。在全市水稻种植能手竞赛中,大邑县的新型经营主体以747公斤的大面积亩产量达到全市最高水平。

科技为笔,田野为卷

新津、彭州、大邑只是成都市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地区的一个缩影

未来

专家团队将持续发力

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质生产力

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成都农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