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铧划开新泥,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天成乡的土地苏醒了。在庄头夭村的田间,到处是农民春耕备耕忙碌的身影。同时奔波在田间地头的,还有凉城县农牧和科技局农业工作站的技术人员。
“整地时最好配合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同时采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能有效提高出苗率”……3月25日,一场面对面的农业技术培训,在庄头夭村玉米种植大户尉利利的田间展开。
尉利利今年计划流转100亩旱地种植玉米,但旱地种植玉米存在作业成本高、产量偏低等问题。正在尉利利为如何种地发愁的时候,技术人员送来了培训“及时雨”。
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凉城县农牧和科技局农业工作站,引进“一免五增”艺机一体化技术模式并在凉城县适用的地区推广。“该技术依托一体化农机具,集成减免深耕、增加秸秆归垄、中耕除草等技术,实现艺机融合、绿色生产和保护性耕作,有效提高了蓄水保墒和水肥利用率。”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粮油作物技术处技术人员周璇说。
这样的场景在春耕季已成常态。春耕备耕期间,内蒙古各级农牧部门聚焦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技能提升需求,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农业政策宣讲、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帮助农民长技能、增本领,为打好粮食生产“第一仗”提供重要支撑。同时,自治区农牧厅组织各类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点对点的技术培训指导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
通辽市打造“云端+实地”双线培训模式,邀请相关领域专家针对合理密植、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开展专题授课,对粮食生产中常见问题给予指导。
巴彦淖尔市举办全市玉米单产提升技术培训周暨师资培训班,从土地准备、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答疑解惑,为农民提供精准服务。
阿拉善盟阿左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全旗具有200亩以上耕地规模的种植主体基数进行摸底调研,并向种植户宣传2025年种植业主推技术和节水、节肥等技术,调动广大种植户的种粮积极性。
搭建平台、集成技术、做优示范,内蒙古各级农牧部门开展“多形式培训+面对面服务”的立体化指导服务,各类主推技术加速落地。目前,全区已组建11个专家组,新建388人的单产提升专家库,并与7位院士和专家团队开展深度合作。
种植技术下沉,良法配套升级。以“推技术、提单产”为主线,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团队在全区重点示范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2024年,通辽市玉米单产提升核心区应用该项技术,十万亩、百万亩核心区产量分别达到1042.1公斤/亩和945.3公斤/亩,打破全国粮食主产区十万亩、百万亩玉米单产纪录。今年截至2月底,全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联合李少昆研究团队累计开展技术指导服务160余人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200余人次、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户1.1万人次。
“2025年,我们将继续依托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等项目,计划示范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2000万亩,力争打造3个百万亩‘吨粮田’示范区,让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真正落到田间,为完成新一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胡有林说。
一场场“零距离”的农技推广行动,让“高大上”的技术成为“接地气”的实操指南。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通辽市科尔沁区种植大户马忠臣真正意识到了科学种地的重要性。“农技培训年年参加,年年都有新收获。想在高产的基础上再增产,就要在‘精准’上下功夫,什么时候给水给肥、给多少水肥,全是学问。”参加完种植技术培训的马忠臣感慨道。
越来越多的“老农民”变身“农技尖兵”,以点带面、全域联动的农技推广格局加速形成。截至3月底,全区举办盟市级培训班55次,旗县、乡镇级技术培训班521次,共培训基层技术人员4164人次、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3.3万人次,形成“专家联基地、农技员包片区、示范户带农户”的高效技术服务体系。
3月,内蒙古启动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培训月”,通过组织一次自治区级现场培训班、举办10次以上盟市级培训,开展百千技术人员下乡指导服务,录制一批技术指导小视频的“1+10+N”形式开展培训指导,组织专家到田到户开展政策解读和单产提升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切实帮助种植主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通过‘火花领航’专家团队、‘农技先锋’技术团队、‘三农青年说’宣讲团等农技推广队伍,开展精准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技术服务,在农牧业生产重要节点将生产关键技术传递到一线。”胡有林说。(记者 韩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