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陆游笔下的一碗山药粥,写出了人们自古以来对山药的偏爱。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山药胡饼"至今飘香,苏辙诗中"秋霜染就玉肌肤"的山药羹仍在食谱中流转。可你知道吗?市面上常见的山药其实分两大种:麻山药粗如擀面杖,铁棍山药细似铅笔杆。老菜农常说:"青麻铁棍各投所好,会吃的人才懂门道。"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们俩之间有什么区别!接下来,菜卫卫给大家详细的分享这两种山药之间的区别,以后别再瞎买了!



挑选小技巧:

1. 麻山药选表皮无破损、须根少的,直径3厘米左右的嫩度最佳。

2. 铁棍山药注意观察断面,现挖的会有拉丝状黏液,久置的断面发干。

第一个,外形的区别

若把山药比作人,麻山药活脱脱是个“糙汉子”。它体型粗壮,直径普遍在4厘米以上,表皮光滑少须,像极了田间地头朴实无华的庄稼汉。而铁棍山药则完全相反,是“大家闺秀”,身形纤细如笔杆,粗细不过手指头,表皮布满细密的褐色斑点,毛须又多又密,乍一看像根沾满泥土的细木棍。切开后更明显:麻山药果肉发黄,暴露空气很快氧化变深。铁棍山药断面雪白如玉,放半小时都不变色。



第二个,手感的区别

麻山药含水量高,轻轻一折“咔嚓”断开,断口粗糙起渣,生吃都能尝到黄瓜般的脆爽口感。铁棍山药却像块硬骨头,质地紧实细腻,掰断得费点劲,断面光滑如镜面,粉质肉眼可见。这种差别源于两者黏液含量,麻山药黏液多而稀,铁棍山药黏液少却浓稠,难怪古人说“山药之精华,尽在黏液中”。这种黏液差异直接影响烹饪:麻山药适合快炒,黏液少不易糊锅。铁棍山药黏液富含多糖,炖汤越煮越稠,汤汁自然挂勺。有个冷知识:铁棍山药黏液蛋白含量是麻山药的2.3倍,这就像天然增稠剂,让小米粥都能挂上丝绸光泽。



第三个,烹饪的区别

麻山药适合短时烹饪,切片焯水30秒即可凉拌,切丝爆炒2分钟保持脆度。配上木耳、胡萝卜凉拌,淋上花椒油,清爽解腻;切条猛火爆炒,口感比笋尖还利落。铁棍山药需要文火慢炖,与排骨炖煮需1.5小时以上才能完全软化。炖鸡汤时丢几段,吸饱油脂后入口即化,比芋头还香糯。饭店里的蓝莓山药甜品,用的全是铁棍山药泥,换成麻山药立马露馅,压根搓不成团。有个实用技巧:麻山药削皮后应立即浸泡在含白醋的水中,而铁棍山药带皮蒸制能减少17%的营养流失。冷知识时间:削山药手痒的元凶是草酸钙针晶,用火烤发痒处比抹醋更有效。



第四个,历史的区别

明代《救荒本草》明确记载麻山药为救饥作物,清代《温县志》详述铁棍山药作为贡品的种植标准。有趣的是,191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展品名录中,两类山药被归入不同品类参展。



保存小技巧:

1,未切割的麻山药在阴凉处可存放15天,切口处需裹保鲜膜冷藏。

2,铁棍山药用报纸包裹后放入纸箱,置于10℃左右环境能保鲜两个月。

3,简易测试法:同等体积的山药,铁棍山药手感更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