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谷这个地方,可能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但它在中国历史上却是个大名鼎鼎的存在。特别是清朝末年,中国政府为了从沙俄手里把它收回来,居然愿意掏出900万卢布这么一笔巨款。
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清朝那时候国库空虚,能拿出这么多钱来干这件事,足见伊犁河谷对中国的重要性。那么,这个地方到底有啥特别的,为什么中国非得把它拿回来?
伊犁河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天赐的宝地
伊犁河谷坐落在新疆西部,横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核心区域是中国境内的内伊犁河谷,面积大约5.64万平方公里。
整个伊犁河流域面积算下来有15万平方公里,伊犁河本身全长1236公里,其中442公里在中国境内。这条河可不是一般的河,它是中国境内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年均径流量高达130亿立方米。
这是什么概念?简单说,就是水多得不得了,能灌溉大片农田,养活一大群牲畜,还能支撑工业用水。
地理上,伊犁河谷被北边的博罗克努山和南边的天山夹着,形成一个“两山夹一河”的地形。这种地形特别有意思,因为它能挡住从西边吹来的湿润气流,让伊犁河谷的降水量比新疆其他地方多得多,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
新疆大部分地区都是干巴巴的沙漠和戈壁,降水量也就几十毫米,能有个100毫米就算不错了。而伊犁河谷硬是靠着天山雪水和充沛的雨水,成了新疆少有的绿洲地带,湿润得甚至有点像江南的感觉。
水多,土地就好使。伊犁河谷有1500万亩耕地,5400万亩草原,还有2700万亩森林。耕地能种小麦、玉米、棉花这些粮食和经济作物,草原适合放牧牛羊,森林还能提供木材和生态屏障。
光这些数字就能看出,这地方资源多丰富。别的地方还在为水发愁,伊犁河谷却能靠着天然条件,把农业、畜牧业搞得风生水起。
有人甚至说,伊犁河谷的景色能跟瑞士媲美,富庶程度不输江南,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说明它确实是个宝地。
从沙俄手里抢回来的战略要地
伊犁河谷的重要性,跟19世纪那段屈辱的历史脱不了干系。当时是清朝末年,国家乱成一锅粥,内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外有列强虎视眈眈。
1864年,新疆出了个大乱子,一个叫阿古柏的中亚军阀趁乱占了新疆大部分地方。清朝忙着收拾内地,根本管不过来。
1871年,沙俄瞅准机会,出兵占了伊犁河谷。他们打的旗号是“代为收复”,说等清朝平了乱再还回来。
可谁信啊?沙俄占了伊犁后,马上修堡垒、驻军队,分明是想赖着不走。清朝这边一看,这还得了?但朝廷里意见不一,有人觉得新疆太远,地广人稀,守不住,干脆放弃算了。
可陕甘总督左宗棠不干,他觉得伊犁是新疆的命门,丢了伊犁,新疆就保不住,新疆一丢,整个西北边防就完了,国家安全都没保障。
1876年,左宗棠带兵西征,先打北疆,再收拾南疆。1877年,他把阿古柏干掉,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方,可伊犁还在沙俄手里。
1878年,清朝派了个叫崇厚的人去跟沙俄谈,结果签了个《里瓦几亚条约》,条件苛刻得离谱,不但要赔钱,还要割地。国内一听,炸了锅,左宗棠更是气得要死,坚决要求废约,准备硬打。
1880年,左宗棠把军队拉到哈密,摆出一副要动手的样子。同年,清朝换了个更靠谱的曾纪泽去跟沙俄重新谈。双方磨了半天嘴皮子,终于在1881年签了《伊犁条约》。这个条约规定,中国付900万卢布,沙俄把伊犁河谷上游还回来。
虽然没全拿回来,但好歹保住了核心区域。这900万卢布可不是小钱,当时清朝财政紧张,这笔钱相当于掏空了家底,但左宗棠他们还是咬牙付了,说明伊犁河谷真不是可有可无的地儿。
经济价值:资源宝库,工业命脉
除了地理和历史,伊犁河谷在经济上的分量也不轻。先说资源,这地方简直是个天然宝库。已探明的矿产有86种,其中煤炭最牛,储量300亿吨,预测总量能到4800亿吨,被叫作“煤都”。除了煤,锡矿、铁矿、锰矿、金矿这些也都不缺。
这些东西对工业有多重要就不用说了吧?中国那时候正需要工业化,这些资源能解燃眉之急。
农业方面,1500万亩耕地不是摆设,能产粮食和棉花,养活一大片人。5400万亩草原更是畜牧业的好地方,新疆的牛羊肉全国有名,伊犁河谷的牧业功不可没。
工业上,靠着煤炭和其他矿产,这里搞起了电力、冶金、化工这些重工业,不光支撑新疆本地,还能给全国输血。
简单点说,伊犁河谷的经济价值在于它啥都有——水、土、矿、草,样样不缺。对一个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来说,这种地方就是命根子,丢了就等于断了条胳膊。
战略意义:西部门户,国防屏障
经济是软实力,战略才是硬道理。伊犁河谷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绝不能丢。先说对外,它是中国通往中亚、西亚、欧洲的桥头堡。
古代丝绸之路就从这儿过,现在“一带一路”也离不开它。往西一打开,就是广阔的国际市场,谁占了伊犁,谁就拿到了对外开放的钥匙。
再说对内,伊犁河谷连着南疆和北疆。独库公路就从这儿穿过,把原来1000多公里的路程缩短到560公里。南疆北疆一通,物资、人流、信息都能快速流动,对新疆的稳定和统一好处太大了。
最关键的是国防。伊犁河谷是西北边防的门户,左宗棠说得明白:“伊犁一失,疆陲无险可守。”要是敌人占了伊犁,就能顺着地势往里打,新疆丢了不说,整个内地都得抖三抖。所以,保住伊犁,就是保住西北的屏障,保住国家的安全底线。
多元融合的纽带
伊犁河谷是个多民族聚居地,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族啥都有。这里的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多得数不过来,像个大熔炉。保护这些东西,不光能促进民族团结,还能让大家更有归属感。
中国一直讲“多元一体”,伊犁河谷就是个活例子。民族和睦了,社会稳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块地的文化价值,跟它的经济、战略地位一样,都是中国不能丢的理由。这么多身份加一块儿,难怪清朝宁可掏900万卢布也要把它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