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难得君。

看到这个喜报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不吐不快!



这个春天,1222万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里浮沉。

1730个央企岗位如同撒向饥荒之地的米粒,引得百万青年如潮水般涌来。

某些办公室里传出的欢呼声,与城中村里泡面碗碰撞的叮当声,构成了这个时代最尖锐的和声。



清华园里,机电工程系的小张已连续熬夜三周。他电脑里存着42版简历,每份都针对不同企业调整过专业术语。昨夜修改到第三版"核工程与核技术"方向时,突然发现某央企招聘系统要求填写"毕业证书编号生成时间精确到毫秒"。这个发现让他浑身发冷,仿佛看见自己的命运正被切割成小数点后的数字。

在复旦文科楼走廊,历史系的李梅把六封求职信叠成纸船。这些精心雕琢的文字终究没能驶出黄浦江,此刻正在排水沟里慢慢洇湿。她忽然想起四年前录取通知书送达时的场景,母亲捧着那张薄纸又哭又笑,说闺女终于"跃了龙门"。

中核集团的喜报背后,是千万青年正在经历的生存突围。

郑州某三本院校的"求职互助会"已演变成精密的数据工场,学生们发现某央企网申系统的性格测试题,竟与五年前公务员考试存在73.6%的重合率。他们自嘲说这是在"用考古学方法破解现代生存密码"。

某县城网吧里,老板刚更换了第13个磨损的键盘。"空格键总是最先报废",他指着那些泛着油光的按键,"孩子们反复按'提交'键的样子,像极了赌场里压注的赌徒。"深夜时分,这里此起彼伏的叹息声与主机轰鸣,构成了中国就业图景最真实的背景音。

某些企业的优越感,已化作插在求职者心头的冰锥。

当招聘人员炫耀"8险3金"时,他们看不见北京地下室里的求职者正在计算:房租押金与体检费孰轻孰重?

当HR赞叹人才储备充足时,他们听不见城中村里此起彼伏的啜泣,那些被系统判定"不匹配"的青年,正经历着怎样的价值观崩塌?

我认识一位老工程师,他1980年入职某央企时的档案袋里,至今保存着公社书记的亲笔推荐信。那纸泛黄的信笺上,还能辨认出"根正苗红""吃苦耐劳"的评语。而今,他的孙子在招聘系统里被AI判定为"性格不符",只因在压力测试题中诚实地选择了"偶尔焦虑"。

就业市场的荒诞剧每天都在上演。某企业要求应聘者录制"奋斗者宣言"视频,却在收集三千份作品后取消该岗位;某单位声称"不设学历门槛",却在终面时突然亮出"本科需双一流"的潜规则。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正将青年的理想主义撕成碎片。

在杭州某创业园,95后开发的简历优化软件日活破百万。系统显示,用户最常修改的是"外卖经历",要改成"物流调度实践","奶茶店打工"需包装成"客户关系管理"。这种集体性的文字化妆术,折射出怎样扭曲的价值取向?

这些年轻人要的不多。他们不奢望年薪百万,只求有张稳定的工位;不幻想财务自由,只想让父母不再佝偻着背去求人。可当某央企将百万份简历换算成宣传资本时,这种基本的生存尊严,竟成了昂贵的奢侈品。

企业公民的责任,不应止于纳税报表上的数字。当头部央企的人力部门沉迷于制作数据喜报时,可否有人算过:每个被淘汰的简历背后,是多少个家庭的期待?每个深夜修改求职信的年轻人,消耗的是怎样珍贵的生命能量?

某高校辅导员告诉我,今年毕业生合影首次启用了电子背景墙。当快门按下的瞬间,屏幕上滚动着"已投递简历数:1222万"。这张荒诞的毕业照,将成为这代人最疼痛的成人礼。

我们正在经历集体记忆的断层。老一辈谈论着"顶班""分配"的往事,年轻人却在招聘系统里与算法搏斗。这种代际认知的鸿沟,比任何技术差距都更令人心悸。

当某央企用"心机表情"包装招聘公告时,他们可曾想过,那些俏皮的颜文字落进待业青年的眼里,会烧灼出怎样的创口?



在这片土地上,从来都不缺负重前行的身影。网吧里那些敲击空格键的青年,城中村修改简历的学子,还有凌晨在招聘论坛分享经验的"求职难民"...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向上的希望。这份坚韧,本应得到时代的温柔以待。

中核集团删除喜报的动作,本可以是反思的起点。我们的央企应当明白:真正的企业荣耀,不是人才市场的碾压式胜利,而是对每个求职者保持敬畏,而是高科技领域的创新,而是核心技术卡住别人的脖子!

此刻,我想起鲁迅在《热风》中的呼吁:"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而今,当青年们奋力向上时,某些掌握资源者却在向下吹着冷气。这冷气里裹挟着傲慢与偏见,正在冻伤整个时代的精气神。

我们这个民族从不惧怕艰难困苦,怕的是苦难失去了重量,怕的是挣扎失去了意义。

给焦虑以尊严,给失败以体面,给千万求职者一个不被数据物化的生存空间,这,才是真正值得全网转发的喜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