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的河北人赵旭,多年前从北京辞职回到河北老家,加入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以下简称“河北京车”)工作。每次去北京游玩或者办事,他都要去看看正在运行的地铁列车。“从零部件的组装到整车的调试,地铁列车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这是我和同事辛勤劳动的成果。”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三地之间的交通建设正在紧张进行,同时京津研发、河北产业转化的模式也越来越广泛。地铁列车“北京设计+河北制造”的模式,便是利用京津冀优势互补,解决北京难以为生产地铁提供大规模制造空间难题,同时为保定当地人才就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寻得机会。


北京地铁3号线车内场景

京冀两地携手 河北保定累计交付18种车型1000余辆车

赵旭是保定市定兴县人,当初为了谋求更好发展,来到北京工作。偶然得知,每天承载近千万人在路上的一列列地铁,竟是自家门口建造的。他后来辞职回乡发展,加入“河北京车”。

如今,“河北京车”中聚集了无数与赵旭一样的青年,抓住机遇回乡就业,逐渐从设计策划、工艺技术、组装操作和数控等各个环节,成为“北京地铁河北造”的“主力军”。

走进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的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一排排宽敞的厂房错落有致,多条轨道线路贯穿连接各个车间。在这里,来自北京的设计从图纸变为一列列崭新的地铁列车,经过功能调试,未来将正式入列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这种研发在北京、制造在河北的“北京设计+河北制造”产业模式,跑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速度。

“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的建立,正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典型案例。2017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京投公司在京津冀地区谋划建设占地1500亩新的城轨车辆制造基地,整条试车线路需要2.2公里,解决北京难以提供的大规模制造空间需求。

同时,与北京相毗邻、两地距离只有100多公里的河北保定,由于区位条件优越,能很好地满足地铁列车生产、运输等需求。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此事高度重视,最终京冀两地携手,助力项目快速推进并成功落地。

今年32岁的刘中天,2023年初由京投装备外派来到“河北京车”担任生产计划部负责人,负责公司的生产组织工作。刘中天告诉北青报记者,“河北京车”实现了北京研发与河北制造的资源共享与互补。

“北京的京投装备技术研究院可充分发挥首都创新优势,汇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优势技术和创新资源进行设计研发,河北保定的生产基地则能够利用广阔空间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着力培育提升轨道交通车辆智能制造能力,带动环京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持。”刘中天说,京投装备河北京车建成以来,累计交付18种车型,交付车辆超过1000辆,形成了涵盖地铁、城轨、市域列车的全系列产品体系,这些车辆目前正服务于北京轨道交通11号线、12 号线、3 号线、13号线等线路。

刘中天说,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项目,“河北京车”不仅拉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也对培育首都轨道交通及其关键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提升河北高端装备制造水平发挥了推动作用。除了满足北京地铁的需求外,“河北京车”还积极参与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目前已成功交付绍兴市轨道交通1号线车辆并成功上线运营,赢得了市场广泛认可。目前乌鲁木齐2号线列车也正在生产中。


11号线西段冬奥元素列车

搭建高效线上协同平台 北京设计成果第一时间传输到河北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也是牵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的关键。近年来,京津冀制造业互动频繁,产业协同步伐加快。随着“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北京现代沧州工厂、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等一批项目落地河北,“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优势不断显现。

河北京车党委副书记张冬威,是两年前被派往河北京车工作的,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往返京冀两地。

“19日在北京开会,20日早上6点乘坐高铁,两个半小时后我已经到办公室开始工作了。”张冬威说,如今,往返京保两地的商务人士、旅客众多,人员的频繁流动,两地之间的信息、技术、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这种交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也为企业间合作创造了更多机会。

“北京研发、河北制造”的模式需要平衡、协调两地工作关系。“在沟通机制上,我们搭建了高效的线上协同平台,北京的设计成果能第一时间传输到河北,河北这边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到北京,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张冬威说,在人才培养方面,位于北京的京投装备技术研究院与“河北京车”制造基地形成人才双向流通政策,技术研究院人员到“河北京车”挂职锻炼,进一步了解生产实际,“河北京车”工艺人员也能提前参与设计环节,培养出众多复合型人才,促进工作协同。

他告诉北青报记者,“两地经常就具体生产问题进行联合调研,提高技术生产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通过组织凝聚力带动业务上的紧密配合。”


厂区航拍

车体工艺工程师进京学习 为列车设计和生产协调配合打好基础

落户保定,为北京“瘦身”的同时,“河北京车”不仅拉动了保定地区的就业和经济,也对培育轨道交通及其关键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河北京车生产计划部负责人刘中天介绍,“河北京车”现有员工近千人,其中河北省员工占比近90%,保定本地员工占比近50%。当地政府围绕河北京车上下游配套企业,在公司周边建设了满城轨道交通产业园,保定市满城区举办的招商大会上,就有包括内装、结构生产等多家车辆配件头部企业意向签约满城区轨道交通产业园。

“河北京车”工艺技术部车体工艺工程师韩美玲是保定满城人,从业已近5年时间,她对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好处感受颇深。

今年31岁的韩美玲,2020年即将大学毕业时,“河北京车”到她所在的石家庄铁道大学进行校招。得知家门口就能就业,不用远赴他乡,于是当即报名应聘并被成功录用。

2023年,韩美玲被借调至京投装备技术研究院一年,参与地铁车厢全生命周期设计学习。这其实是为加强京投装备技术研究院与“河北京车”之间协调配合的一个举措。这一经历让韩美玲的专业知识得到全面提升,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与北京团队协作,融合了先进设计理念与保定制造优势,优化设计流程,打破制造局限,实现高质高效生产。

说起现代地铁列车的特点,韩美玲认为,设计正在向轻量化、舒适化、智能化、节能化等方向发展,安全性越来越高。

“未来地铁列车的设计更趋向于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司机室配备的设备更加智能;采用更加环保、更加轻量化的高强度材料进行制造与装配,节能降耗效果显著。”韩美玲说。


河北京车大门

京津冀一体化带来更多发展成果 居民能在家门口就业

赵旭之前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2018年来到“河北京车”,目前是总组装部工区长,主要负责总组车间车辆组装、转序等工作。经过他和同事的操作,列车完成组装后即可下线测试。

“看到家门口的公司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环境下有很好的机遇,想着能在家乡大展拳脚,也想为家乡建设出份力,我就辞掉北京的工作回到了保定,来到河北京车。”赵旭说,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依托北京的技术资源和河北的成本优势,企业效益良好,工人的收入也能得到相应的保障和提升。

“我在保定市区买了房子,家门口就能工作,大大减少了通勤时间和成本,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赵旭说,每次去北京游玩或者办事,看到自己参与生产的地铁在轨道上平稳运行,内心感到无比自豪,“从零部件的组装到整车的调试,地铁列车凝聚着我们的心血,这是我和同事辛勤劳动的成果,能够为北京的城市交通做出贡献,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23岁的张博闰,是地地道道的保定满城人,毕业于洛阳理工学院,2024年9月毕业后到“河北京车”工作,在转向架制造部侧梁班组负责数控操作。

“毕业后,不需要背井离乡去别的城市寻找发展机会,‘河北京车’让我能在家门口就获得一个满意的工作岗位。”张博闰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大家带来了更多机会,期待京津冀能从更多方面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共同繁荣,让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他也期待能在公司内得到更好发展。

据介绍,今年,河北京车计划生产160辆北京地铁22号线列车,目前生产正在有序进行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