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假期,前往宿州市埇桥区盛圩烈士陵园祭扫的人络绎不绝,守陵人盛志席格外忙碌。
“这场战斗一直从拂晓打到天明,为了掩护战友撤退,共有31名战士壮烈牺牲......”烈士陵园纪念馆内,面对前来瞻仰英烈的干群,年逾古稀的盛志席动情地讲述着84年前激烈的战斗情景。
盛志席的父母盛维藩、孔秀英正是那场战斗的亲历者。埇桥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范力群介绍,1941年冬的一天,借宿在盛圩村盛维藩家中的新四军官兵突遭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危急时刻,孔秀英勇敢地为官兵带路突围。大部分官兵突出了重围,不幸的是,31名战士在战斗中付出了生命。
“乡亲们收殓烈士遗体,其中18人被安葬于盛圩村西。从那时起,每逢清明等节日,我的父母就来到烈士墓前,为他们添土祭扫。”盛志席说。
1981年,当地政府开始在此处修建烈士陵园。“我父亲就说,他们的墓我来守!”盛志席告诉记者,1985年,陵园建成,盛维藩主动搬进烈士陵园,和妻子一起成为守陵人。
每当到了清明、冬至、春节,盛维藩都要带着盛志席兄弟到陵园里来,给烈士们祭扫。“父亲总是跟我们念叨,如果没有这些革命先烈,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安稳生活。”盛志席回忆说,父亲临终前最放不下的便是这些烈士,把他叫到床前,嘱咐他务必要为烈士们守好墓,“活一天就要守一天”。
盛维藩去世后,盛志席成了第二代守陵人,他和老伴一起搬进了陵园门口的一间小房子,每天打扫陵园卫生、擦拭烈士墓碑,年复一年,碑木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完好无损。
2014年,陵园迎来扩建。来自芦岭、西寺坡、桃园、蕲县、北杨寨、大营、永镇、城东等8个乡镇(街道),1724座无名烈士墓和48座有名烈士墓集中迁移到盛圩烈士陵园。前来祭扫的人越来越多,盛志席的工作量增加了几倍,但他从无怨言。有人到陵园祭扫,盛志席总是深感欣慰,热情接待。
“来这里最多的是小娃娃。”盛志席说,清明节前后,周边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陵园祭扫,他最高兴的事情便是给孩子们讲述烈士的故事。
据统计,从2000年接替父亲担任烈士陵园管理员起,盛志席每年接待祭扫烈士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近百个,累计开展烈士事迹宣讲360余场、受众近22万人次。
一把扫帚、一块抹布,一天接着一天。守陵人的生活单调又枯燥,但在盛志席看来,只要能把烈士的故事讲下去,把革命精神传下去,便是最大的光荣。
在爷爷、父亲的感召下,如今,盛志席的儿子盛小宝也在工作之余参与到陵园的日常工作中,共同守护烈士英魂。“父亲经常跟我说起爷爷奶奶的故事,反复教育我,永远不能忘记先烈。现在他年龄大了,腿脚不利索,我闲时就到陵园帮他清除杂草、打扫路面,越发感觉这些烈士就是自己的亲人。以后父亲干不动了,我就来接他的班!”盛小宝对记者说。
(记者 张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