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曾智慧

白马雪山脚下金沙江畔,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司法所坐落于此。寒来暑往,它就如同一座灯塔,用法治之光穿透阴暗,为基层群众带来公平正义。

近年来,奔子栏司法所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保障能力、普法宣传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夯实基层法治之基,2012年获评省级规范化司法所,且先后荣获国家级、州级、县级先进司法所荣誉称号。


奔子栏司法所。人民网 曾智慧摄

从“物理升级”到“数字蝶变”

推开朱漆色大门,一栋独立两层小楼映入眼帘,墙面上“全国先进司法所”“省级规范化司法所”等荣誉牌匾交相辉映。

穿过门楣,一至二楼设有所长室、人民调解室、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室、档案室,以及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四室一站一中心”的功能分区布局合理,一目了然。

“要让老百姓进门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所长鲁茸只玛介绍,奔子栏司法所现有政法专项编制工作人员2名,司法助理1名。位于一楼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是司法所最热闹的地方,小到生活难题,大到矛盾纠纷,群众都会来这里寻求帮助。为了方便群众,司法所贴心配备了放大镜、轮椅等便民设施。特别是一台法律服务机器人的“入驻”,大大提升了司法所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自助法律咨询、文书生成、工作指引等多项功能均能轻松实现。

“这两年,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咨询的人越来越多。法律服务机器人为大家提供了更优质、便捷、高效的咨询渠道。”鲁茸只玛感慨。

不久前,一位村民因经济纠纷想写一份起诉状,但对内容却一知半解。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通过法律服务机器人,仅一会儿工夫就生成了一份详细的起诉状。他高兴地说:“以前得找懂行的人帮忙,现在一台机器就能搞定,太方便了!”


司法所工作人员在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受访者供图

强化保障筑阵地,多元调解解纠纷​

在奔子栏镇,人民调解员更熟悉基层情况。全镇67个村民小组,有人民调解员107名、84名法律明白人,共同构成矛盾化解的“神经末梢”,将矛盾纠纷过滤在诉讼之前。

2024年春天,发生在奔子栏居委会角玛小组的一起邻里宅基地边界纠纷,就是人民调解员农布扎史最先发现的端倪,凭借他对两家情况的了解和丰富的调解经验,及时稳住双方情绪,并电话通知奔子栏司法所。

鲁茸只玛接到电话后,立即带着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在查看完宅基地证后提醒双方:“要以相关证件为依据,尊重事实,不能仅凭个人意愿随意划分,切忌把小矛盾上升为大矛盾。”

经过一番调解,双方同意在司法局工作人员见证下复测边界线,妥善解决纠纷,并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一周后,当鲁茸只玛对矛盾双方进行电话回访时,双方纷纷表示,经过重新测绘,两家已就宅基地边界划分达成共识,化干戈为玉帛。

这种“人民调解员+司法所专业调解”的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民调解员在基层矛盾化解中的重要作用,也彰显了司法所与基层力量协同合作的优势,有效维护了基层的和谐稳定。

此外,奔子栏司法所还通过开展法律明白人队伍的培训,提升乡村法律明白人的法治素养。邀请党校讲师、资深律师等进行授课,帮助他们在参与法治宣传工作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案释法,带动广大村民学法、用法、守法。

创新普法形式,法治理念入人心

一起三轮摩托车违法载人导致3人受伤的安全事故,给鲁茸只玛带来了极大触动。看着事故造成的伤痛和损失,她陷入沉思:“怎样才能让群众真正意识到遵守法规的重要性?”

这位90后所长,决定用新方法破局。她带着所内其他两名工作人员撰写剧本,准备将事故拍摄成普法短视频。

为增强视频可信度,她邀请村委会主任参与。同时,还联系交警讲解事故中的法律条款和安全知识。为了扩大视频传播范围,还说服本地一名网红加入拍摄。

视频中,“三轮摩托车驾驶员”用藏语哭诉道:“好心让他搭车,发生了事故不仅受到交警处罚,还要赔这么多钱。就算我把三轮车当废铁卖掉,也不够赔。该怎么办才好……”令人印象深刻。

这条两分多钟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后,瞬时收获了两万余播放量。网友纷纷点赞、留言。“演得还可以哦,遵守交规,安全出行。”“这个可以,相当支持。”……评论区让鲁茸只玛很是感动。

“普法宣传要与时俱进,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法律知识,才能提高普法宣传的效果。”鲁茸只玛表示。

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不是冷冰冰的考核表,而是要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在奔子栏司法所,这种温度愈发有了具体的模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