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中国书协会员,通过了省级书协公示,就一定能获得批准吗?——透视省级公示机制与入会逻辑
□冯华(二马头陀)
最近一段时间,各省书协进入公示季,陆续公示本省申报中国书协个人会员的作者信息。那么,进入省书协公示名单的作者,就一定能加入中国书协么?应当如何看待当前各省书协的集中公示?
以去年为例,通过省级书协公示报送到中国书协的有392人,最后中国书协只批准了271人,通过率为69.1%,算下来每10个人里就有3个被刷掉。这一数据直观表明,省级公示并非入会的最终通行证,仍有近三成申报者在后续审核中被淘汰。
这一现象引发部分书法作者的热议:我的申报省书协既然已经通过,不是说明我已经“达标”了么?通过省书协公示为什么并不意味着“稳进”中国书协?各省集中公示的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制度逻辑?
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个人能否被批准为中国书协会员,有两个基本文件——《中国书法家协会个人会员入会细则》(2022年最新修订版)和《具备入会条件的中国书协展览目录》(每年补充最新展览),它们是判断的根本标尺(上述两文件附在文本)。
省级公示的本质:流程中的初筛环节
根据《中国书法家协会个人会员入会细则》,各省书协的公示仅是向中国书协汇总报送前的“地方初核”环节。其核心功能是形式审查,包括核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并通过公示相关人员申报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例如,曾有申报者伪造“全国专项届展”入展证明,在省级公示期间被举报并取消申报资格。
省级公示这一程序始于数年前中国书协开始推行的“阳光审批”改革,旨在通过公开透明遏制报送阶段的材料造假等违规行为。然而,省级公示并不涉及对专业水准的实质性审批,其作用更接近于“资格预审”。
集中公示的制度逻辑:透明化与规范化
各省集中公示是中国书协近年来对团体会员单位提出的明确要求。根据2022年修订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个人会员入会细则》,所有申报材料在提交至中国书协前,必须由省级书协官网公示至少7天,内容包括申报者姓名、类别及具体条件(如入展展览名称、论文题目、发表报刊等)。这一制度设计强化了社会监督力量,例如曾有这样的情况,某省公示的12名理论类申报者中,有5人因论文发表于非认证期刊被终审淘汰。通过公开申报信息,既保障了公平性,也倒逼地方书协严格初核。
同时,中国书协在审批之后确定的拟入会人员名单,也需要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如果公示后发现问题,也会进行处理。例如,根据中国书协网站2020年发布的消息,“2020年1月22日,中国书法家协会公布了《2018年度批准入会348人名单》,后接到举报,有一稿多投等违规情况。经专家评审,并报6月10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办公会议对2018年度入会人员名单进行了重新审核,确定以下346人为2018年度入会人员名单……”这意味着,在中国书协层面公示后,该年度仍有2人因被举报查实存在一稿多投等违规情况而取消入会资格,这正是公示制度发挥实际效用的结果。
标准执行的区域差异与统一底线
尽管中国书协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入会标准,但省级初核仍存在执行尺度差异。从各省公示的信息看,各省在执行入会资格条件审查上,虽然大体一致,但是还存在一定的“温差”,尤其是在“理论入会”的条件把握上,存在尺度差异较为明显。
究其原因,对理论入会条件理解有差异是现实,省级书协在这种差异下,会自然选择“从宽”上报,以希望本省能有更多人获批。从各省希望扩大本省中书协队伍的角度看,这是可以理解的。
总体而言,这种差异源于地方对入会细则尤其是理论入会的解读温差,但由于中国书协拥有最后的审批权,以《细则》为唯一标准,保持了最后审批阶段的一致性。
终审的严苛性:分类审核与淘汰逻辑
从现有实践看,中国书协的终审实行分类差异化审核。书法创作类以量化条件为主,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一般展览入展两次、或全国届展入展一次,即可达标。2023年该类申报者通过率高达97.6%,说明在这方面的标准比较明确。
而理论入会类,则需经过一次中国书协的理论专家组评定机制:
a.以论文申报的,需要“发表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的论文三篇以上(其中至少一篇须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每篇字数不少于五千字,符合学术规范,且须通过中国书协组织的理论专家组评定”;
b.以专著申报的,需要“有国家正规出版单位出版的书法学术专著,该专著应有中国书协学术委员的推介评价并提出明确意见,且须通过中国书协组织的理论专家组认定”。
例如,2022年理论类申报者通过率仅10.6%,部分申报者虽提交多篇论文或著作,但因未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或其著作被认定为非书法学术专著而终被否决。这种分层审核机制,体现了专业性与学术性的双重门槛。
而无论是哪种方式申报入会,中国书协规定的审批流程包括如下完整内容:“会员审批经初审、专家委员会评审、审核委员会审核、抽查面试、秘书长办公会审批、公示等程序后,在中国书协官网公布。”
只有通过上述全部流程,才算完成了最终的申报审批流程。
从数据看路径选择:创作类仍是“最优解”
从近年数据看,最终申报通过“上岸”者,书法创作类占据绝对优势。例如,2023年通过的271人中,创作类190人(70%),理论类56人(20.6%),教育类14人(5.2%)。这一分化源于评审标准的清晰度差异:创作类以展览入展次数为硬指标,而理论类需突破核心期刊发表、专著学术评价等壁垒。例如,《中国书法》杂志作为被认可的核心期刊,发表难度远超普通专业报刊。正因如此,我们建议申报者“以入展为优先路径”。
省级集中公示的常态化,显示了会员审批选拔机制正向规范化迈进。然而,进入省级公示名单仅是通过“初核”,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经受住最后的国家级专业评定。对于书法创作者而言,唯有持续深耕传统,突破技法瓶颈,将个人书法水平提升至入国展的水准;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则需回归学术本真,主攻核心课题,避免在非专业报刊发表大而无当的“凑数”论文、或热衷出版杂烩式的非书法专业书籍,导致论著数量虽多却不符合核心要求。当每一位书法工作者以艺术精进为终极追求,而非汲汲于头衔之争时,中国书法的当代传承方能获得更深厚的生命力。
重要附件: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作者微信
【说明:本文作者冯华(二马头陀),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书法秘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