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月,茨藜花开。2025年4月5日,纪念母亲汪茨英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暨胡玢《轮回》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庐山举行。
著名作家、《人民日报》社编审石英曾评价,胡玢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是一位天生的文人、天生的诗人。他评价胡玢的作品为“多情的文字,多思的篇章。”
会上,作家胡玢在谈到结集出版《轮回 纪念母亲汪茨英诞辰九十周年》时表示:“百善孝为先,双亲恩并重。孝不可等,爱不可迟,悔不可晚。我用我仅有的文笔,以朝圣者的虔诚、以沧桑者的视觉、以悲悯者的情怀、以忏悔者的救赎,只为记住老父母的音容与笑貌、厚德与厚爱、轮回与重生,记住乡愁、乡恨与乡殇。人们都说,文人的梦,在诗中,在远方。我的老父母,女儿的梦,融于诗;女儿的远方,不在别处,就在丫吉山上,就在风吹故乡。老父母之恩,云何可报,慈如河海,孝若涓尘。每每思之,昊天罔极,无以为报。唯有文字才不朽,唯有文字可成全。”
作家胡玢谈创作感受
《轮回 纪念母亲汪茨英诞辰九十周年》是作家胡玢继《江南莲语》《归来 纪念父亲胡代梅诞辰100周年》之后的又一专著。媒体人胡冀表示,三部专著都用散文的笔调、诗词的雅韵,生动、形象、立体展现了传统农耕时代的景象,可谓传统农耕文化终结见证篇章。这几部专著堪称农耕文化的再现者、文明进程的记录者、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孝道文化的弘扬者。《轮回》对父爱、母爱的描写令人动容,既展现了父母的伟大,也表达了对生命、家庭与时代的深刻思考。“最美好的斗笠密码,最美丽的父母爱情”,书中《父母的斗笠蓑衣》一文更是感人至深、浪漫至极。胡代梅和汪茨英用他们两人生月之和13、生日之和14亲手编织了13圈与14圈的斗笠送给对方,蕴意他们一生一世的爱情。“戴斗笠,披蓑衣,风里雨里耕田忙。”那个年代,无论红薯插扦、春季祭扫等都会戴斗笠、披蓑衣,它们不仅用于防雨水,还用于御寒。“这是贫穷的符号,也是历史的记忆,亦是那个年代底层百姓最真实的生活见证。”
作家胡帆在会上点评时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母亲的爱,是包容,是慈悲,是灶台上的锅碗瓢盆,是油灯下的针头线脑,是远方游子的温馨港湾。”
主持人、新闻主播邹畅在会上深情朗诵了《轮回》(节选):“又见江南雨,又见茨藜花。长眠长念起,长梦盼轮回。”她还动情说:“父母在,不远游,尽孝需及时。《轮回》通过家庭故事、社会背景的穿插,展现了母亲在家庭中的无私奉献和对子女的深远影响。全书用温暖的文字,将母亲的音容笑貌、言传身教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受到母爱的深沉与永恒。《轮回》是一本让人泪目的书,作家胡玢用文字将母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读者的心中。”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轮回 纪念母亲汪茨英诞辰九十周年》,一经出版,便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许多读者表示,此书文学与情感的交织引起大家的高度共鸣。这不仅是一部纪念母亲的深情之作,更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文学经典。胡玢用文字为母亲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亲情的力量与生命的温度。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当代文学的百花园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让我们一同走进《轮回》,感受母爱的光辉与永恒,让孝道文化代代相传,让贤母精神生生不息。(张斌)
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