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溪山草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28x43.5cm
题额:溪山草阁 榖祥
王榖祥,字禄之,号酉室,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改庶吉士,曾任工部主事、吏部员外郎。他为官清廉,为人清正,秉正之名使其已有声望。加之精书法,擅绘画,长篆刻,清望于时。其书法师承赵孟頫而直逼晋人,深得“二王”书风之神韵。
题额行书风格,偏于行楷,有赵体的味道。
下面副页的题跋,就是乾隆大才子所写,写得还可以啊。主要是在很多传世经典上题跋太多,那就算不上好字了。
垂杨观鱼
题跋:
绶带垂杨下,观鱼流水中;
江湖人不元,尺素几时通。
沈周
在垂杨柳下,绶带随风轻扬,我静观鱼儿在流水中游弋;身为漂泊江湖的人,我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我, 不知何时,我们之间的书信能够相通。
乃思远人也,借典故鱼传尺素之意。
杨柳树下,文士手摇鹅毛扇,侧视池塘。左一童子,安静地站着,不打扰先生神游。 池子里好多游鱼,畅游水中,自由自在。
右边连接着山,一个小斜坡连着水,山水之间,正是溪山之境,于此间阁。
静坐观心
题跋:
大将心忠赤,栽花亦向阳;
扪心对花坐,彼此共思光。
沈周。
大将心怀忠诚赤诚,就连栽种的花朵也是向着阳光的方向;他手抚胸口对着花朵静坐,仿佛花朵与他共同在思念着那光明。
画中人头戴官帽,应是定制画的人。
这可能是一个未被任用的大将,“栽花亦向阳”,是心还向着君王。
庭院里栽满了花,主人静坐观心。屋子里有一几案,放置有香炉和书籍。
槐林漫步
题跋:
槐影张高幙,林亭泼绿油;
将军读韬略,六月气如秋。
沈周
槐叶的影子拉长了,如同在高处张开了一幅帷幕,林中的亭子被浓郁的绿意泼洒得鲜亮欲滴;将军正在研读兵法策略,尽管时值六月盛夏,但他的心境却如同秋天般凉爽宁静。
亭子空空,一张凳子。仅可坐在此处读书。将军在树荫下,思考漫步。
柳塘独钓
题跋:
鸂鶒荷花影,蜻蜓青竹竿;
还知掣鳌地,东海始为宽。
沈周
鸂鶒在荷花下投下斑驳的影子,蜻蜓在青翠的竹竿上轻盈飞舞;但要知道,只有在那能钓起大海龟的地方,东海才算是真正的宽广无垠。
这里,“鸂鶒荷花影,蜻蜓青竹竿”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水鸟、荷花、蜻蜓、竹竿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还知掣鳌地,东海始为宽”则引用了古代传说中的典故,据说东海有巨大的海龟,能背负仙山在海上遨游,而能钓起这种海龟的地方,才被认为是东海真正宽广的地方。这里用“掣鳌地”来比喻那些能够展现事物真正广阔、深远之处的地方或情境。表达着出山入仕,有一番大作为的心愿。
这不是沈周画给自己的,是定制的画儿。说的是人家的心意。沈周自个儿是—— 心中无事身亦闲,茅屋一间天地宽。手把钓竿沐清风,心与天游自在观。
把酒赏月
题跋:
有月来青天,落我酒杯里;
酒尽忽不见,天上长如此。
沈周
有一轮明月从蔚蓝的天空中升起,它的光芒映照进了我的酒杯里;当我将酒喝尽的时候,酒杯中的月亮忽然就不见了,但它在天上却始终是那样明亮,不曾改变。
这里的“青天”指的是晴朗的天空,给人一种开阔、高远的感觉。“落我酒杯里”则是一种诗意化的表达,形容月光如水,温柔地洒落在酒杯中,仿佛可以与酒一同被品尝。“酒尽忽不见”说明随着酒的喝完,酒杯中映照的月亮也随之消失,带有一丝惋惜和留恋的意味。“天上长如此”则强调了月亮在天空中的恒常与不变,无论人间如何变化,天上的月亮总是那样明亮、圆满,给人以稳定和安慰。
主人席地而坐,把酒望月,面前还有一些点心,童子持酒壶,站在身边。秋深叶已落,红叶挂枝头,一种肃然意,清冷意淡淡。
老圃品酒
题跋:
老圃韩公第,新亭上将家;
秋风吹白酒,无事醉黄花。
沈周
韩公的老宅子里,有一座新建成的亭子,这里是上将的家;秋风轻轻吹拂,带来了凉爽,举杯畅饮白酒,没有什么烦心事,只是在秋菊环绕的亭子里悠闲品酒、任他醉去。
这本图册就六页图,题跋的释文读出来,翻译大意。这本图册流传不广,知者也不多。
是一个赋闲在家的将军的日常生活,家里有这样的一个园林,溪山之间,悠游自在。但是呢,心有未平,有一些志愿未了,还不能完全安心于此。画风融合了粗笔和细笔。没有写明作画年份。沈周的假画不少的,他当时太出名了,他的画畅销得很,仿沈周诗书画而作,也是有可能的。观其诗,有沈周的朴实意,暂且定其为真。
好,到这里。
副页题跋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