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很多人对黄土高原的印象,就来源于这首《黄土高坡》。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东起太行山,西至贺兰山、乌鞘岭,北到阴山,南达秦岭北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最广的地区,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包括宁夏大部、山西中部和西部、陕西中部和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南部。



黄土高原有多高呢?一般来说是两头高,中间低,从西往东分为三个部分:陇西高原、陇东高原、吕梁山脉。六盘山-陇山以西至乌鞘岭称为陇西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3000米之间,六盘山-陇山以东至黄河称为陇东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黄河以东以吕梁山脉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2000米之间。



黄土质地细腻、颗粒细小、结构疏松,有易耕性。原始人类用简单的木质、骨质或石质工具就可以轻松翻开黄土,进行耕种。

中国南方丘陵地区覆盖的红土,因为气温高、雨量大,红土中大量的铁元素淋溶下去,在距离地面20-30厘米的地方形成一个富含铁结核的淀积层。这一层非常坚硬,在没有铁质工具前,人类对此基本无计可施。所以古代农业的发展,黄土高原优于南方丘陵山区。



黄土高原的黄土厚度平均30-40米,陇东高原、陕北高原厚度平均150米,最厚达200米。黄土堆积深厚,具有垂直的纹理,可以把深处的养分、水分带到地表。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大风起兮云飞扬,黄土的搬运和堆积一刻不停,每年都有新的黄土落在地面上,进行“自我加肥”,古代黄土高原的农作物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

相比之下,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以肥沃著称,但土层厚度却只有1米左右,时刻要担心黑土厚度不断减薄的土壤侵蚀问题。



图-黄帝陵

上古时黄帝居轩辕之丘,大致范围是黄土高原的陕北高原和吕梁山脉。我国有五座黄帝陵,陕西、陕西、河北、河南、北京都有,但陕西延安黄陵县的黄帝陵,建造时间最早,秦朝就开始祭祀了。



图-石峁遗址

陕西榆林神木县高家堡镇洞川沟附近的石峁遗址,是黄帝部族居邑,古城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年代是夏朝建立前后。



西周孝王封非子在秦邑,也就是陇西高原上今甘肃天水,非子是第一个秦人。后来秦人走下高原,在关中建立大秦帝国。



黄土高原并不是一座平坦的高原,用“千沟万壑”来形容黄土高原地形再恰当不过的。

“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的岁月,风沙茫茫满山谷。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山丹丹花开花又落。”这首《信天游》描述的情景就是黄土高坡,一低头就是山沟。



图-统万城

黄土高原除少部分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黄河及支流长期强烈侵蚀,地形支离破碎、壁立千仞,形成千沟万壑,以及一个个的塬、墚、峁、沟。



图-周人迁徙

周朝建立前几百年,周人从关中迁居到陇东高原,又被犬戎部落赶下高原,迁到岐山脚下的周原(今岐山县一带)。因周原这个地名,有了周人的概念,岐山成为周人的发祥地。



古代“原”同“塬”,意为台状高地,四边陡,顶上平,是天然堡垒。陕西有很多原,多为大姓家族聚居地。比如西安东南部的白鹿原,就以白姓家族为主体。



“墚”同“梁”,是“塬”边缘的长条状高地,顶面比较狭窄。“峁”的构造和“塬”差不多,只是小很多,陕北高原到处是峁。黄土高原上一条细沟,在雨季就会很快加深、扩展,最后发展成沟壑。



“对坝坝的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就是你那要命的二妹妹,哥哥我站在圪梁梁上,妹妹我站在那个沟。”这首《那是一个谁》,描述的也是黄土高原风情,梁是山谷之间的延绵高地,一个在梁上(山上),一个在沟里,如果想拥抱,可能要先绕行大半天。



这几十年间,人们不断造林绿化,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不断增加,逐渐恢复生机勃勃的状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