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ICACY


皮蛋,又叫松花蛋、变蛋,是我国一种特有的蛋加工食品,关于它的诞生还有不少传说和故事。

相传,明朝泰昌年间,江苏吴江县有一家小茶馆生意十分兴隆,店主人在来往应酬中,常常把客人用过的茶叶随手倒在炉灰中。他家养了几只鸭子,时常在炉灰堆中下蛋。一次,店主人在清除炉灰时发现了几只捡拾时遗漏下的鸭蛋,剥开一看,里面黝黑光亮,还有些白色的花纹,放到鼻下一闻,味道刺鼻却又带着一种特异的香气。店主人大胆地尝了一口,感觉滑嫩又爽口。后来,人们不断摸索改进,皮蛋的制作工艺也日臻完善。

皮蛋的诞生还有一段与孝子有关的佳话。传说,大约200多年前,天津一位富家公子为母亲造了一口棺木,为了防潮,孝子命家人将石灰、草木灰撒入棺内,并留下斗大空隙通风。第二年,母亲病逝,待家人准备将老太太移棺入殓时,突然发现棺内草木灰中竟有上百枚鸡蛋。孝子大怒,取出鸡蛋掷于地上。鸡蛋摔破了壳,露出了有些透明的蛋体。丧事之后,家人中有好事者拿出品尝,竟说好吃,遂争相进食。后来,有人效法将鲜鸡蛋置于石灰、草木灰中,果然生成了“变色蛋”。这一原始工艺流传至江浙一带,经过不断改进,“变色蛋”成为一种名叫“皮蛋”的全新食品。江浙人颇有经商天赋,于是将皮蛋推入市场,所以皮蛋“始于天津、成于江浙”之说颇为流行。


皮蛋到底诞生于何时呢?按前文说,“明朝泰昌年间”应为1620年后,民间传说的“200多年前”应为1820年后的清道光年间,相差了近200年。不过,按业内研究者的说法,皮蛋的出现更早。

据西晋《三国志》和民国《三台县志》等史料记载,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庞统、黄忠、魏延等将士自荆州溯江入川。在接近涪县地界时,益州牧刘璋之子刘循在涪水关摆下阵势,欲与刘备决一死战。此时恰逢暴雨连降,涪水猛涨,庞统献策,演绎了“水打涪城,兵屯五层”的历史经典。传说,刘备大军遭遇洪水后折损兵将十有二三,后来军中又生痢疾,刘备挥动宝剑求神庇护,张飞下令挖井取清水解毒。军师庞统下山寻药时,在五层寺一农户处得知有自制皮蛋,遂向农户求取皮蛋,以其碱性泄肺热、大肠火,治疗军中泻痢,于是大胜刘循。


明代末期,戴羲所著的《养馀月令》中记录了皮蛋的制作方法:“牛皮鸭子(鸭蛋)每百个用盐十两,栗炭灰五升,石灰一升,如常法腌之入坛。三日一翻,共三翻。封藏一月即成。”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皮蛋的文字记载。

到清初时,蒲松龄的《日用杂志》上出现了“高邮皮蛋”,可见此时的皮蛋已有了“品牌”,成为闻名全国的美食了。(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杂志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