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生活中,摔倒老人扶不扶,早已不是简单的道德选择题,而是关乎社会风尚与法治精神的重要命题。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的每一次判决都发挥着价值导向作用。正确的判决,应当让好人没有后顾之忧,鼓励大家大胆去扶,重塑社会信任,推动社会朝着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一些因扶老人引发的纠纷案件,让公众陷入深深的困惑与纠结。部分法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因证据不足、法律适用不当等原因,作出的判决不仅未能为做好事者提供有力支持,反而让一些人产生 “做好事可能惹祸上身” 的消极想法。例如,南京 “彭宇案”,在证据并不充分的情况下,法官基于所谓 “常理推断”,让彭宇承担部分赔偿责任。这一判决在社会上引发轩然大波,使得不少人在面对摔倒老人时犹豫不决,甚至避而远之,严重影响了社会的道德风尚。
法官作出正确判决,首要任务是全面、客观地审查案件证据。在老人摔倒纠纷案件中,由于事发突然,现场证据往往较为稀缺,法官需要通过走访证人、查看监控录像、分析当事人陈述等多种方式,还原案件事实真相。只有依据确凿的证据,才能作出公正的判决,避免让好人蒙冤。同时,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准确把握公平原则与侵权责任的界限。不能因为同情弱者,就忽视客观事实,将不合理的责任强加给做好事的人。此外,法官还应充分考虑判决的社会效果,权衡个案处理与社会导向的关系。一个好的判决,不仅要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更要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公众积极向善。
除了依法公正审判,法官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好人撑腰。在判决书的说理部分,法官应详细阐述判决的依据和理由,不仅要让当事人心服口服,还要让社会公众理解和认同。同时,法官可以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活动,结合实际案例,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大家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此外,法院还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对好人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对在救助他人过程中遭受损失的人给予适当的补偿和奖励,为好人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摔倒老人扶不扶的问题,考验着社会的道德水准,也检验着司法的公正性与智慧。法官作为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应通过正确的判决,为扶老人的善举撑腰,消除好人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让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在法治的保障下重新焕发生机,让社会充满温暖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