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之下,网络为公众获取法律服务开辟了新途径,然而,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各类打着法律旗号行骗的陷阱,王某某的遭遇便是其中典型案例,值得从法律专业视角深入剖析,为大众敲响警钟。
一、案件缘起:看似诱人的“免费”承诺
王某某,一位在商海拼搏的普通经营者,因商业往来遭遇合作方欠款问题,资金周转受阻,陷入困境。焦虑之际,他在网络浩瀚信息中觅得一则来自湖北某“法律服务机构”的宣传:“只要有条据,不用缴费帮你打官司,款收回来的时候给 5%的代理费”。这一承诺精准击中王某某痛点,在其眼中,既能解决燃眉之急,又无需前期高额费用投入,无疑是绝境中的救命稻草。从法律层面看,正规律师执业规范与职业道德要求律师在接案时,应清晰、如实告知当事人收费模式、可能的成本支出及风险预估。但此虚假宣传故意模糊关键信息,以“免费”为饵,隐匿后续诸多收费名目,已然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为非法敛财行径拉开序幕。
二、陷入泥沼:步步紧逼的违规收费环节
1. 调查费的蹊跷索要:王某某提交资料后,办案人员变更,新接手者旋即要求支付 1000 元调查费。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实践,调查取证虽可能产生费用,但通常由法院依职权或根据当事人申请,在法定程序下进行,费用收取与支付有严格规范。例如,当事人申请法院调取证据,费用由败诉方承担居多,或按法院规定流程预先缴纳至指定账户,绝非私下转账给所谓“办案人员”。此处骗子巧立名目,利用王某某法律知识盲区,违规操作,迫使他陷入被动付费境地。
2. 变本加厉的“关系费”与“追加调查费”:不久,3000 元的二次收费要求接踵而至,理由是疏通关系与深入调查。在法治社会,司法公正独立是基石,案件审理依证据、法条与程序推进,不存在花钱“疏通”一说。且律师办案费用应遵循律所统一收费标准,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随意追加不合规费用严重违反律师执业纪律。王某某在此番轰炸下,因前期投入“沉没成本”心理作祟,无奈就范,进一步深陷骗局。
3. 可疑的保全费缴纳方式:最后,骗子抛出“保全费交到办公室担保”的要求。保全程序在法律中有严格规制,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需向法院提交保全申请书、提供担保(常见为保函、现金担保等法定形式),经法院审查批准后执行,费用缴至法院指定账户。骗子此举不仅混淆缴费主体与流程,更暗示其可操纵司法保全环节,妄图以虚假权威裹挟王某某,持续诈取钱财。
三、真相揭露:法律程序漏洞下的骗局原形
王某某妻子偶然察觉异常,经仔细甄别发现关键:涉案欠款纠纷早经法院审结,进入执行程序。依据“一事不再理”原则,即同一当事人,就同一法律关系,提出同一诉讼请求,法院已作出生效裁判的,通常不予受理再次起诉,除非出现如发现新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等法定再审事由。该“律师”罔顾此铁律,鼓吹二次诉讼,只为延续诈骗流程,足见其毫无法律敬畏之心,肆意践踏司法秩序。
四、法律反思与防范建言
1. 监管缺位亟待填补:网络平台对法律服务广告审核松散,致虚假信息泛滥,是骗局滋生土壤。监管部门应强化法规落实,要求平台严格审查广告发布主体资质、宣传内容真实性,对违规平台课以重罚;同时,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大对非法执业清查力度,定期巡查网络法律服务市场,吊销违法者执业许可,从源头遏制诈骗。
2. 普法深度与广度拓展:公众法律素养欠缺使骗子有机可乘。需构建全方位普法体系,社区开展模拟法庭、法律讲座普及常见法律纠纷处理;学校将实用法律课程纳入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基础法律意识;媒体制作专题节目,深度解读热点法律案例,提升全民知法、懂法、用法能力,以法律知识武装大众,使其能第一时间识破骗局。
3. 当事人自我保护强化:遭遇法律问题,当事人应首选正规途径,前往律所咨询,核实律师执业证真伪(可通过司法厅官网查询)、了解律所口碑;签订委托代理合同时,仔细研读条款,明确收费明细、服务范围、案件流程,对不合规要求坚决说“不”;一旦怀疑受骗,及时保留证据,向公安机关、司法局投诉举报,借助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
王某某的惨痛经历为网络法律服务乱象划下一道深刻警示线,昭示着净化网络法律环境、提升公众法律素养已刻不容缓。唯有各方协同奋进,以法律为准绳,筑牢防范之堤,方能让网络成为传递公平正义的法治桥梁,而非诈骗滋生的黑暗角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